大平台全新升级 大品正规官网 房卡 欢迎咨询 专注十年老店!!!
玩法详解:
2、打开添加微信客服【353508984】
注意事项:
-->深刻领会推动“两个文明”协调发展的实践要求-->
初秋的内蒙古,生态和谐与民族团结的画卷在北疆大地徐徐铺展。与这自然风光相得益彰的,是精神文明建设结出的丰硕成果:从文明城市创建的提质升级到乡村新风的浸润生长,从典型榜样的示范引领到群众实践的活力迸发,内蒙古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统筹推进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让文明之风吹遍城乡角落,为中国式现代化内蒙古新篇章注入不竭精神动力。
创城提质:以民为本擦亮幸福底色
文明城市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更是民生福祉的直观体现。2025年5月23日召开的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上,内蒙古斩获历史最好成绩:214个地区、单位及29个家庭、个人获表彰,其中呼和浩特市等7个城市入围第七届全国文明城市,入围总数达前6届之和,文明城市数量从全国第18位跃升至15位,位居5个自治区首位;全国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家庭、文明校园入围数量均创历史新高,2人获全国道德模范称号,8人获提名,连续两届保持这一殊荣。
这份成绩单的背后,是“创建为民、创建利民、创建惠民”理念的深度践行。内蒙古推动文明创建重心下移,加速从创建“文明城市”向建设“城市文明”转变,让群众在细微变化中感受文明温度。
呼和浩特市打造“青城有礼”品牌,通过文明餐桌、文明交通等系列行动,持续提升市民文明素养与家园归属感;呼伦贝尔市聚焦“神经末梢”需求,推进公共服务设施改造,让便民服务触手可及;乌兰察布市统筹城乡环境整治与惠民工程,使城市既有“颜值”更具“温度”;鄂尔多斯市以“绣花功夫”推进城市精细化管理,全力推进老城新治、新城智治、暖城善治……老旧小区的翻新、背街小巷的整洁、集贸市场的升级,这些看得见的变化,正将文明指数转化为群众实实在在的幸福指数。
文明创建非一日之功,长效机制是关键保障。内蒙古以《内蒙古自治区文明行为促进条例》《内蒙古自治区志愿服务条例》《内蒙古自治区社会信用条例》等地方性法规为支撑,将创建工作融入日常、抓在经常、落在平常。通过发动群众践行绿色出行、杜绝浪费等文明行为,选树宣传先进典型,在全社会营造起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浓厚氛围,推动文明创建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轨道。
典型引路:文明培育厚植向上根基
文明培育是春风化雨的浸润过程,需要以典型为灯、以实践为土。内蒙古坚持突出基础性、日常性、群众性,让向上向善的种子在城乡扎根结果。
“一人一马一药箱,守护牧民健康路”,乡村医生乌仁毕力格用脚步丈量嘎查的每一寸土地,成为牧民信赖的“移动120”;“三十九年治沙路,戈壁滩上种希望”,阿拉善左旗林业工作站技术员刘宏义以科技为刃,在黄沙中开辟绿色航道。2025年第二季度“内蒙古好人榜”上,乌仁毕力格、刘宏义等16位来自基层的榜样,用坚守与奉献诠释着文明的内涵。
内蒙古常态化开展“内蒙古好人榜”发布暨先进事迹宣讲活动,让身边事教育身边人,厚植文明土壤。持续推动模范典型先进事迹进公园广场、街道社区工作,全区累计打造公园点位202个、广场点位282个、街道点位1553个、社区点位2787个,累计在交通场站、学校、商超等打造各类点位4754个,让模范精神随处可见、可学可做。
在长期实践中,内蒙古涌现出一大批全国性先进典型:“人民楷模”都贵玛用一生书写大爱,“戍边模范”阿迪雅夫妇守护边疆安宁,“大国工匠”戎鹏强雕琢精密技艺,“治沙愚公”苏和在荒漠筑起绿色屏障。这些“时代楷模”“全国道德模范”“中国好人”,构成了北疆大地的精神群像,成为培育文明风尚的鲜活教材。
未成年人是文明传承的希望所在。内蒙古不断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全面发展创造良好条件,不断凝聚起教育和关怀未成年人的社会合力。呼和浩特市围绕“童心向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主题开展实践活动,引导未成年人立大志、明大德;鄂尔多斯市通过“线上 + 线下”结合方式推选“新时代好少年”,以讲故事、展事迹等形式激发青少年向善力量。各地深化社会文化环境治理,开展“优秀文化传承小标兵”等活动,让未成年人在文化浸润中增强自信、塑造品格。
实践赋能:守正创新激活文化活力
文明实践的生命力在于扎根群众、融入生活。内蒙古以北疆文化建设为抓手,打造特色实践品牌,推动理论宣讲接地气、文化活动聚人气、移风易俗树新风,让文明实践成为连接群众的桥梁、凝聚人心的纽带。
2025年6月启幕的“歌游内蒙古”北疆文化活动季,以37项自治区重点活动、38项盟市特色活动及300余项文旅体验项目,构建起全域联动的文化矩阵。在巴彦淖尔市,非遗购物月与河套文化艺术节相映成趣,让市民在互动体验中触摸文化根脉。这些活动实现了从“送文化下乡”到“育文化在乡”的转变,让文化服务真正走进百姓心坎。
群众体育的蓬勃发展更让文明实践充满活力。在鄂尔多斯,暖城“村 BA”与“草原村排”成为现象级文化符号,彰显着北疆文化的鲜活张力。2025年8月,鄂尔多斯市暖城“村 BA”联赛总决赛在康巴什区乌兰木伦湖广场开赛,50 支代表队的350余名运动员皆是来自田间地头的普通百姓,他们用最纯粹的热爱点燃赛场。赛前的变脸、舞狮表演彰显民族特色,赛场边的羊肉串、蒙古酸奶飘溢乡土味道,让这场赛事成为全民共享的文化盛宴。从“村 BA”的乡土激情到“村排”的团结传承,这些群众赛事既丰富了精神文化生活,更推动了文体旅融合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用家乡话唠新思想,用身边事讲大政策”。在呼和浩特市玉泉区大召广场,“善美北疆”文明实践百姓名嘴宣讲活动吸引了大批群众。30组来自草原牧场、城市社区的宣讲员,用方言土语、网言网语及地方文艺形式,将党的创新理论转化为鲜活故事。
内蒙古精心培育“百姓名嘴”队伍,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阵地,推动理论宣讲“零距离”接触群众,让政策解读直抵人心,在润物无声中凝聚奋进力量。
“彩礼就是个形式,有没有无所谓,就希望小两口把日子过好!”兴安盟乌兰浩特市义勒力特嘎查村民辛香春为女儿举办的“0 彩礼”婚礼,恰似一股清流涤荡着乡村沿袭多年的旧俗。作为婚俗改革试点,乌兰浩特市开展婚俗“-”幸福“+”活动,让简约文明的婚嫁理念深入人心。
因地制宜推进移风易俗、倡导乡风文明,依托乡风文明“软实力”筑牢乡村振兴“硬支撑”。内蒙古各地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推动移风易俗落地见效,使农村乡风正气得到广泛弘扬,越来越多的村镇建立村规民约“四会一约”制度,让村民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自我发展,形成了基层自我治理的长效机制。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精心打造“红褂褂”“好安达”“我帮你”等品牌矩阵,让群众成为文明实践的倡导者、组织者和参与者;通辽市库伦旗积极探索基层治理新模式,通过开展文明积分兑换活动,将积分制与基层事务和群众生活联系起来,用文明行为、志愿服务换取积分,激发基层发展内生动力。如今的内蒙古农村牧区,铺张浪费少了、邻里互助多了,陈规陋习淡了、文明新风浓了,干净整洁的村容村貌与崇德向善的精神面貌相映生辉。
精神文明建设是一项长期系统工程,需要深耕厚植、持续发力。从文明城市创建的提档升级到乡村文明的蝶变新生,从典型榜样的示范引领到群众实践的全民参与,内蒙古精神文明建设已实现从“点上突破”到“全域推进”、从“外在塑形”到“内涵铸魂”的深刻转变。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内蒙古将继续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牢牢把握担负新的文化使命的要求,持续深化文明培育、拓展文明实践、提升文明创建,让文明成为北疆大地最鲜明的底色、最深厚的底蕴、最持久的力量。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文明之花将持续绽放,凝聚起各族干部群众团结奋斗的磅礴伟力,为构筑祖国北疆亮丽风景线书写更加璀璨的文明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