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平台全新升级 大品正规官网 房卡 欢迎咨询 专注十年老店!!!
今年6月,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能源转型指数显示,与2020年相比,中国排名上升了66位至12位。
我国已成为全球大气质量改善速度最快的国家、全球增绿最快最多的国家,构建起全球最大、发展最快的可再生能源体系,建成了全球最大、最完整的新能源产业链……一项项“之最”,生动诠释了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
△2023年7月17日至18日,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
“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习近平总书记对生态文明建设高度重视,念兹在兹。
“十四五”时期,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科学指引下,我们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道路,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
青山隐隐,碧水潺潺。金秋时节,江苏南通五山地区滨江片区,优美的自然风光吸引游客驻足留影。
2020年11月,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后首次地方考察,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这里,详细了解当地推进长江下游岸线环境综合治理情况。总书记强调:“生态环境投入不是无谓投入、无效投入,而是关系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投入。”“走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为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
2023年7月,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时隔5年再次召开。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述新征程上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处理好的重大关系,第一点就是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的关系。“高水平保护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只有依靠高水平保护才能实现。”
从系统工程和全局角度寻求生态治理之道,用久久为功和驰而不息的定力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根本好转,一个个“绿色之变”持续增强高质量发展的潜力和后劲。
△位于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的乌梁素海
内蒙古巴彦淖尔乌梁素海,是黄河流域最大的湖泊湿地,一度因接纳过多农田退水、生活污水与工业废水,水质严重下降。如今,这片“塞外明珠”蓝天碧水,飞鸟翔集。
2023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巴彦淖尔,用两个半天时间,看齐了湖、田、林、沙、水。在随后主持召开的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和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座谈会上,总书记进一步强调要“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
如今,宁夏中卫市沙坡头区长流水村最后50米草方格扎进湿沙层,宁夏境内腾格里沙漠已镶上“绿链”;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空白区也实现了锁边“合龙”,形成全长3046公里、世界最长的环沙漠生态屏障。
△东北虎豹国家公园风光
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
“十四五”以来,我国累计完成沙化土地治理任务1.05亿亩;“三北”工程攻坚战取得阶段性成效,重点治理区实现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森林覆盖率达25.09%,森林面积和蓄积量持续“双增长”;今年9月,我国第二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生态环境法典3编草案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审议……通过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我国持续发力厚植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底色。
井下巡检机器人自主行走,采煤机地面远程操控,AI算法实时预警风险……位于陕西榆林的曹家滩煤矿通过构建智慧矿山体系,实现了从“人控”到“智控”的跨越。
榆林因丰富的煤、石油、天然气资源,成为我国能源保供的重要基地。2021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这里考察时强调:“煤炭作为我国主体能源,要按照绿色低碳的发展方向,对标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任务,立足国情、控制总量、兜住底线,有序减量替代,推进煤炭消费转型升级。”
对于传统行业,不能简单当成“低端产业”一退了之、一关了之,而是要推动工艺、技术、装备升级,实现绿色低碳转型。在地方考察、重要会议中,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为走绿色低碳发展道路指明方向。
△江西九江石化绿色智能炼化工厂
2023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西考察时来到中国石化九江分公司,详细了解企业转型升级打造绿色智能工厂、推动节能减污降碳等情况。总书记要求“再接再厉,坚持源头管控、全过程减污降碳,大力推进数智化改造、绿色化转型,打造世界领先的绿色智能炼化企业”。
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总书记强调“坚持把绿色低碳发展作为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治本之策,加快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今年春节前夕,总书记在辽宁考察时指出:“要统筹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越是发展任务重,越要重视生态环境保护,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工人在安装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系统。
不简单以GDP论英雄,优化产业结构、能源结构,推广应用节能降碳技术,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倡导绿色低碳生活……一场意义深远的绿色变革与转型正在神州大地上加速展开。
“十四五”期间,我国风电、新能源汽车等项目的环评数量不断增加,2025年上半年两项同比分别增长44.4%和31.3%;新能源专利数量占全球总量的40%以上,光伏转换效率、海上风电单机容量等持续刷新世界纪录;新型储能规模跃居世界第一。
积极推动发展绿色转型,我国提升了产业的“含金量”,为高质量发展注入不竭动力,也为世界可持续发展作出巨大贡献。
山东日照北部海岸,经过生态修复、建设阳光海岸绿道,如今成了市民游客运动休闲的好去处。
202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这里,沿绿道步行察看海岸线生态保护修复情况,不时同市民和游客热情地打招呼。总书记说:“生态环境好,老百姓就多了一份实实在在的幸福感。绿道建设把自然景色和人工设施很好地结合起来,应市民所需,是得民心之事。”
△辽宁锦州东湖森林公园
生态理念一以贯之,为民情怀一如既往。
2022年8月,在辽宁锦州东湖森林公园,习近平总书记实地察看生态环境,详细询问污染防治措施有哪些、河流水质如何、鱼类恢复得怎样。驻足小凌河畔,总书记说:“从历史长河来看,如果说我们这一代人能留给后人点什么,我看生态文明建设就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生态文明建设最能给老百姓带来获得感,环境改善了,老百姓体会也最深。”
今年7月,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回忆道:“去年中非合作论坛,一位非洲国家领导人和我说,年轻时就来过北京,当时见不到多少树,现在变得这么好啊!”
总书记说,2024年北京空气PM2.5平均浓度是30.5微克每立方米,比2013年下降65.9%,蓝天成为常态。
古都之变,是我国生态环境治理取得历史性成就的一个缩影。
“十四五”以来,各地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持续推进碧水保卫战;新增完成8.6万余个行政村环境整治,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45%以上……集中攻克老百姓身边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带给人们实实在在的获得感与幸福感。
△浙江安吉余村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对人的生存来说,金山银山固然重要,但绿水青山是人民幸福生活的重要内容,是金钱不能代替的。你挣到了钱,但空气、饮用水都不合格,哪有什么幸福可言。”
如今,在广袤乡村,良好生态环境正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支点。
“两山”理念发源地浙江安吉余村,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绿色发展之路越走越宽。2024年,全村分红316万元,村民人均收入7.4万元。
福建武平捷文村,全国林改策源地,通过深化集体林改盘活“绿色家底”,推出灵芝采摘节、生态研学等项目,村民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
亿万人民逐绿而行,也共享绿色发展的累累硕果。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图景在大美中国徐徐铺展。
△蓝天白云下的北京中轴线
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
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新征程上,我们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把美丽中国目标一步步变为现实,让中华大地蓝天永驻、青山常在、绿水长流。
总监制丨闫帅南王姗姗
监制丨马丽君
制片人丨兴来宁黎黎
执笔丨程昱
玩法详解:
2、打开添加微信客服【763041117】
注意事项:
新闻中心
济南第一眼
视频直播
济南新闻网
理上网来
文学论坛
中共济南市委网站
区县
电商公共服务平台
外文
新闻
房产 舜网新闻 > 社会 舜网首页> 新闻中心> 社会 > > 正文 失去双手双脚靠自学考入大学 看她的年度最勇敢尝试 2022-01-02 16:51:59 来源:北京青年报 责任编辑:高原
火灾中失去双手双脚靠着自学考入大学 渴望大学生活更加独立、精彩
系列报道《送你一朵小红花》,带您重温2021感动我们的凡人青春,讲述他们的现在和心情。读者也可登录北京青年报客户端,在相关专题页面浏览更多报道内容。
过去,唐敏希望自己快一些、勇敢一些,再独立一些。在成为浴火女孩的13年里,敏感而内向的唐敏总害怕麻烦别人。她担心自己不够快,不能拥有和普通人一样的效率读大学半年后,唐敏似乎在快与慢之间找到了平衡。学校为唐敏成立了一支60人的志愿队,她第一次尝试独立生活。慢慢剥去软弱,她主动加入了辩论队,体会到融入集体的热血沸腾;她进入残障人士微信群,向往和群里那些优秀的前辈一样突破身体阻碍拥抱自由生活;她的画《慢慢来》出现在画展上,她第一次思考,普通人的快和残疾人的慢到底意味着什么。正如画里那条自由游动的金鱼,唐敏也在慢慢地享受着属于她的新生活。
年度记忆:高考588分考入中华女子学院
2008年,只有8岁的唐敏冲入火场,用身体护住当时只有1岁的弟弟。弟弟活了下来,唐敏却失去了双手双脚。在漫长的治疗恢复期,唐敏靠着自学完成了小学课程,直升初中。2021年高考,靠着手臂和左手仅剩的1根拇指,唐敏考出了588分的好成绩,考进位于北京的中华女子学院。
2008年的那场大火之后,残障人士成为唐敏的一个身份标签,但过去的13年里,她并不了解这个群体,生活中也很少接触其他残障人士。到北京后,一个朋友将她拉进一个残障人士微信群。群里有来自不同行业、不同背景的残障人士,他们都很优秀,也很有见解,我喜欢跟他们聊天。唐敏说,她一直很渴望能够了解这个群体,知道他们在做什么,他们能做什么。群友们会在群里分享关于残障人士的新闻、故事以及与残障人士相关的立法进展等,通过这个群,唐敏第一次感受到残障人士这个身份所赋予她的意义,也看到了更多生活的可能性。
群友中,唐敏最佩服的是潘美好。这个26岁的轮椅女孩从老家河南南阳来到北京,为了向母亲证明她有独立生活能力,在北京,潘美好坐着轮椅去跳伞、攀岩、参加音乐节,还去多地探索当地的无障碍设施。
潘美好的经历为唐敏打开了另一扇门,原来残障人士的生活可以如此精彩,他们可以超越身体的阻碍,去拥抱自由的生活。
这些曾经被她忽略的信息也让唐敏开始思考身为残疾人我能做什么?我能为这个群体做什么?
未来,唐敏希望能和他们见面交流,也能像潘美好姐姐一样,再勇敢一些,多出去走走。北京是起点,但绝不会是终点。
填报高考志愿时,唐敏曾想要独立到大学生活,那些可预见的困难她也想去挑战。但毕竟是去离家2000多公里外的北京,母亲不放心,还是跟她一起来了。校方为母女俩安排了一间单人宿舍,方便母亲照顾她。入学前学校在排课时特地将唐敏的课尽量安排在一楼教室。
但独立生活,仍是唐敏的目标,开学后不久弟弟的一个电话,更坚定了她的想法。当年她奋不顾身冲进火场救下的弟弟唐泽已经13岁了,在昆明读中学。那场大火使得唐泽左手和左脚干性坏死,做了截肢手术,一条腿安上了义肢。
那天,独自住校的唐泽不慎摔倒,大腿折断错位。父母都不在身边,唐泽只能打电话求救,如今再想起来,唐敏非常佩服小家伙冷静又勇敢的性格,但更多的是心疼和自责。因为母亲要在北京陪伴自己,弟弟摔伤住院期间,只能靠爸爸照顾。我觉得是我不够独立,让弟弟在最需要妈妈陪伴的时候却没办法和妈妈在一起,也让爸爸承受了太多压力。
唐敏就读的中华女子学院,有着培养四自精神优秀女性的目标自尊、自信、自立、自强,唐敏的经历诠释了四自精神,学校也希望能帮助她实现独立生活的目标。经过一段时间的筹备,一支专门为唐敏组建的志愿队成立了。这支有60人的队伍分工明确,在唐妈妈的指导下,有人帮她送饭、有人帮她打扫卫生、有人帮她抬轮椅,所有唐敏不方便做的事志愿者都能帮助她完成。
离校前,唐敏和志愿队磨合了两星期,她觉得效果不错,下学期,她打算正式开始独立生活。父亲唐跃云对女儿很有信心,从缠着绷带时就自己用勺子吃饭开始,他就知道,女儿可以。
受伤后,唐敏长期住院治疗,她也慢慢习惯了一个人待着。对唐敏而言,在人群中表达依然是道迈不过去的坎,她说自己不擅长团队合作,在人群中讲话总会感到尴尬和局促。
但越是不擅长的事,唐敏越想突破一下。这次选社团时,她一眼就看中了辩论队,明知自己不擅长,但她还是想逼自己一把。经过选拔,唐敏顺利加入辩论队。在选择辩论位置时,唐敏选择了需要找准对方漏洞并发起进攻的三辩。上中学时,有朋友说唐敏讲话蛮会挑刺儿,总是能找到对方话里的问题去反驳,在辩论队里,她也想当那个挑刺儿的人。
2021年11月7日,唐敏的第一场正式辩论赛开赛,唐敏担任反方三辩。尽管这场队内的比赛最终并没有分出胜负,但加入辩论队依然被她列为本年度最勇敢的事。尝试自己最不擅长、最没把握的事,把紧张过度、结结巴巴、超显笨拙的自己展现给他人。虽然很害怕很丢脸,很害怕给他人带来困扰,但还是硬着头皮做了。唐敏在朋友圈里写道。
唐敏喜欢画画,这也是她在漫长的治疗恢复中培养的爱好。2021年,一位马来西亚爱心人士举办了一场残障人士公益画展,邀请唐敏参加。画展的主题叫慢生活。接到这个主题后,唐敏问自己,残障人士为什么会慢呢?慢在什么地方?唐敏发现,正是这个慢让她时常感到紧张,生怕自己给别人造成麻烦,有时也会责怪自己不能和普通人一样有效率。
但慢也会有慢的优势,唐敏把她对生活的敏锐观察画在画里。这次她参展的作品名叫《慢慢来》。画中,一条红色的金鱼在紫色的花中摇摆。唐敏说,花和鱼的生命都很短暂,但鱼却好像感受不到匆忙总是慢慢悠悠的,花则相反,开放在最绚烂的时刻,又很快凋谢。它们是如此相似又截然不同,生活中总会有冲突。
大学生活也需要慢慢来。唐敏说,大学里,老师鼓励同学们多看书,同时也提醒,看书能够拓宽眼界,但并不意味着看了就一定会取得好成绩。不一定是唐敏正在慢慢适应的新生活,付出或许不会很快获得想要的结果,但慢慢来,总会实现。
谈及未来,唐敏说她并不想做过于长远的规划,更重要的是做好当前的事。像花丛里那条慢悠悠的金鱼,慢慢来,一步一步走。
原标题:失去双手双脚靠自学考入大学 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