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新闻客户端】
来源: 时代财经
作者:何秀兰
作为长期资金“风向标”,险资机构调研轨迹,或引发市场对四季度资金流向的关注。
险资在政策引导下加速布局权益市场。2025 年下半年以来(截至10月20日),保险机构调研上市公司的活跃度持续攀升,累计调研次数突破4700次。
从机构表现看,头部资管与养老险公司成主力。如泰康资管、大家资管、华泰资管等等调研次数居首,其中泰康资管调研次数超280次;平安养老、长江养老、太平养老等机构调研均超100次。
从行业来看,科技和医药成“双主线”,制造升级受青睐。医药生物行业,迈威生物-U(688062.SH)、博瑞医药(688166.SH)等创新药企获多次调研;硬科技也“多点突破”,、晶盛机电(300316.SZ)、汇川技术(300124.SZ)等成险资高频调研标的。此外,在传统领域,银行股仍为高股息配置核心,江苏银行、上海银行、紫金银行获险资调研次数均超过10次。
某大型保险资管公司投资人士向时代财经表示,作为长期资金“风向标”,险资机构调研轨迹一定程度上反映资产配置新逻辑,可能引发市场对四季度资金流向的关注。另外,在低利率环境下,保险资金向科技与制造倾斜,既为实体企业提供长期资本,也缓解险企利差损压力。
险资机构调研分化,头部资管与养老险公司成主力
2025年下半年以来(截至10月20日),保险公司及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对A股上市公司的调研热度持续攀升,合计调研次数突破4700次,调研足迹广泛覆盖深证主板、创业板、科创板等多个核心板块。从板块分布来看,深市主板、创业板与科创板的调研次数均超千次,三者合计占比超70%,明显高于上证主板。
在这场调研潮中,部分个股在险资走访后展现出强劲的市场表现,中际旭创(300308.SZ)、涛涛车业(301345.SZ)、新易盛(300502.SZ)及统联精密(688210.SH)等标的均实现股价翻倍。
从机构参与度来看,头部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的调研轨迹尤为亮眼,形成了鲜明的“第一梯队”。泰康资管以287次调研稳居首位,大家资管、华泰资管分别以208次、187次紧随其后。更值得关注的是,这三家机构的调研覆盖范围较为广泛,覆盖超70个Wind 行业,从电子元件到医疗器械,从半导体到化工,对市场进行广泛覆盖。
“这是低利率环境下险资资产配置的战略调整,随着固收类资产收益持续承压,险资亟需通过多元化布局穿越周期,而跨行业、全领域的调研正是为了在不同赛道中筛选出兼具成长性与确定性的标的,构建均衡的投资组合以增厚整体收益。”上述保险资管公司投资人士向时代财经分析称。
除了头部资管公司,养老保险公司的调研热情也较高。平安养老以171次调研稳居榜首,长江养老、太平养老、国寿养老紧随其后,调研次数均超过100次。
其中,平安养老调研标的兼顾“大小盘”与“多赛道”,既走访胜宏科技(300476.SZ)、汇川技术(300124.SZ)等千亿市值科技巨头,也关注北交所欧福蛋业(920371.BJ)、一致魔芋(920273.BJ)等小市值的细分赛道企业。平安养老关注度最高的前三个个股分别是胜宏科技、 聚光科技(300203.SZ)、迈威生物-U。
医药与科技成调研核心阵地,银行股仍为调研重点
若从行业维度拆解调研数据,险资机构调研的公司中,科技与医药的“双主线”特征极为突出。
险资对医药生物领域的调研热度始终居高不下,2025年下半年以来(截至10月20日),对医疗健康领域上市公司的调研已覆盖近150家。其中,迈威生物- U以26次调研登顶该领域关注度榜首,丽珠集团(000513.SZ),博瑞医药、九洲药业(603456.SH)的调研次数也均超15次。更值得关注的是,博瑞医药、盟科药业-U(688373.SH)与九洲药业等创新药企一同跻身多家险资机构“关注度最高的前三个个股NO.1”名单。
有业内人士向时代财经指出,这一选择与保险资金的属性高度契合。医药生物行业尤其是创新药领域具有“前期投入大、周期长”的特点,从临床试验到上市平均需7年以上,短期盈利压力显著,而保险资金平均久期长、稳定性强的特性,恰好能匹配这种长期投资需求。叠加2025年国内创新药审批效率提升、集采影响逐步消退带来的盈利回升,医药板块的配置价值进一步凸显。
硬科技领域则呈现“多点突破”的扩散态势,光伏设备与电子行业成为调研焦点,晶盛机电、汇川技术、奕东电子(301123.SZ)、海康威视(002415.SZ)等标的的调研次数均突破20次。
前海开源基金首席经济学家、基金经理向时代财经指出,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转型期,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培育更多新兴产业。找到第二增长曲线是非常重要的。十五五规划正在制定中,像今年表现强势的板块:人形机器人、固态电池、低空经济、智能驾驶、创新药、新能源、算力算法、芯片半导体这些科技创新领域,都有望写入十五五规划之中,受到政策的大力支持。而这个方向也是未来推动经济进一步增长的重点领域。
在追逐成长赛道的同时,险资并未放弃传统领域的防御性配置,“科技成长+高股息”的哑铃策略清晰显现。“银行股高股息、低波动的特性,与保险资金的负债端需求高度匹配。” 上述保险资管公司投资人士向时代财经表示,这种配置是平衡收益性与安全性的必然选择。
与险资此前偏爱国有大行股不同,最新调研数据透露出新的变化,2025 年下半年以来,17家银行获险资调研,其中江苏银行以17 次调研居首,上海银行、紫金银行的调研次数也超10次。相较于国有大行的“标配属性”,区域性银行获密集调研,或更多源于其对地方经济活力的敏感捕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