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新闻客户端】
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粮农组织)主办的2025年世界粮食论坛日前在意大利首都罗马举行。本届论坛恰逢粮农组织成立80周年,以“手拉手共倡多样美食,聚合力同创美好未来”为主题,来自各界的超2.5万名代表参会,规模创历届之最。与会代表围绕粮食安全、气候变化和科技创新等议题展开交流与合作,共商推动全球农业和粮食体系转型之策。
全球仍有约6.73亿人面临饥饿
粮农组织总干事屈冬玉回顾了粮农组织成立80年来在消除饥饿、促进营养与农业可持续发展方面所作的努力,强调粮食“是生命,是文化,更是基本人权”。
根据粮农组织今年7月发布的2025年《世界粮食安全和营养状况》报告,2024年全球面临饥饿的人口数量较前一年减少1500万,整体饥饿形势有所缓解。东南亚、南亚和南美洲的改善趋势是推动全球饥饿人数下降的主要因素。但与此同时,非洲和西亚多个地区饥饿状况持续恶化,尤其是在陷入长期粮食危机的国家,饥饿人口仍在增加。全球实现“零饥饿”目标仍面临严峻挑战。
目前,全球仍有约6.73亿人面临饥饿,23亿人处于粮食不安全状态,26亿人负担不起健康饮食。世界银行等机构的最新报告表明,冲突是导致突发重度粮食不安全的首要因素,波及20个国家和地区的约1.4亿人。其中,苏丹已确认出现饥荒。极端气候引发的干旱与洪水造成18个国家的超过9600万人陷入粮食危机,对南部非洲、南亚和非洲之角地区产生重大影响。
食品价格高涨成为全球面临的关键挑战之一,这进一步加剧了粮食不安全和儿童营养不良的风险。粮农组织最新发布的2025年9月食品价格指数,显著高于去年和前年同期水平。自2020年起,全球食品价格通胀始终高于整体通胀水平,这是全球粮食安全形势改善乏力的关键因素。
“全世界生产的粮食足以养活所有人,但由于持续存在的不平等,许多国家和地区仍有大量人口遭受饥饿。”巴西总统卢拉在论坛发言中表示,消除饥饿需要长期不懈的努力以及对公平和多边合作的全新承诺,各国必须将此作为一项长期国策,粮农组织可以在此过程中继续发挥重要作用。
发展更具韧性和可持续的农业
面对挑战,与会各方呼吁各国持续加大投入,进行结构性改革,推动全球农业和粮食体系转型,促进更具韧性和可持续的农业发展。
论坛期间,粮农组织发起了农业食品系统技术与创新展望倡议,并发布了第一期年度报告,为中低收入国家推动农业技术创新提供政策性建议。作为报告的补充内容,粮农组织建立了在线知识库,汇集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农业食品技术和创新案例。论坛期间展示了许多农业科技解决方案和创新实践项目。例如,由马耳他一家科技企业开发的“灌溉优化”系统采用人工智能技术,可有效应对水资源短缺、预测病虫害并减少化肥使用。目前,该企业与粮农组织合作在塔吉克斯坦、格鲁吉亚等国开展试验性应用,并准备推广至加勒比国家。
2019年起,粮农组织启动“手拉手”行动计划,通过数据与分析技术帮助发展中国家确定本国潜力最大的农业产业,并为这些国家与投资者建立对话平台。目前,“手拉手”行动计划已吸引80多个国家和地区参与,筹集超过80亿美元资金。在本届“手拉手”投资论坛上,30多个国家和地区组织向全球2000多名来自金融机构、私营企业等机构的投资者推介了自身盈利能力较强的农业民生项目,这些项目如果全部得到落实,将惠及超过1.75亿民众。
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在促进粮食安全领域不断强化合作、积极作为。2024年巴西发起成立的“抗击饥饿与贫困全球联盟”,包括中国在内的105个国家参与。论坛期间,该联盟举行了理事会第二次会议,并决定在粮农组织设立支持机制办公室。屈冬玉表示,“抗击饥饿与贫困全球联盟”将继续发挥集体领导作用,解决资金分散问题,帮助各国制定有效政策,粮农组织未来将与该联盟开展紧密合作。
粮农组织营养事务特别大使、莱索托国王莱齐耶三世表示,促进农业和粮食体系转型具有长远的积极效益,如减少食品进口、增加青年就业机会及增强抵御气候冲击能力等,其收益远高于所投入的成本,“各国应在基础设施改善、农业科技创新和农村发展方面扩大投入,实施更有效的扶持政策”。
中方为全球粮食安全提供重要支持
中国是维护世界粮食安全的积极力量,也是广大发展中国家保障粮食安全的可靠合作伙伴。粮农组织在为此次论坛制作的视频中指出,2009年设立的粮农组织—中国合作项目是粮农组织在该领域的重要里程碑。目前,中方已注资1.3亿美元并开展了36个国家、区域和全球项目,超过100万农户直接或间接受益。尼日利亚农业和食品安全部部长阿布巴卡尔·基亚瑞在论坛上表示,尼日利亚在农业机械化、灌溉系统和大米种植等领域得到中方的大力支持,双方建立了建设性伙伴关系,尼日利亚期待与全球南方国家在粮食安全领域促成更紧密合作。
论坛期间举行的全球技术表彰仪式上,粮农组织向各国科研机构、多边合作项目等颁发奖项,中国在多个领域中斩获殊荣。其中,中国政府获得“南南及三方合作倡导国”称号,粮农组织—中国—乌干达南南合作项目也获得示范项目证书。乌干达农业、畜牧业和渔业部常任秘书卡苏拉·基穆卡马对记者表示,三方合作项目始于2012年,已经进行了3期,帮助当地民众显著提升了粮食自给水平,“许多中国农业专家为乌干达带来先进技术,手把手帮助我们提高农业技术和生产力。乌中正在洽谈第四期项目内容,相信将造福更多民众。”
论坛期间举办的“从良种到美食——首届粮农组织全球展览”上,全球1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数百家展商展示了特色农业技术与产品。中国企业金正大集团受邀展示了最新技术成果——生物基包膜缓控释肥技术。据该集团总裁万鹏介绍,金正大今年在荷兰建立了欧洲首个以中国技术为主导的海外缓控释肥工厂,并构建起覆盖欧洲乃至非洲的营销与服务网络。在非洲,金正大也通过粮农组织“一国一品”倡议与莱索托达成协议,提供缓控释肥技术解决方案,提升当地马铃薯种植效益,并在部分非洲国家打造1000公顷试验田,为技术大规模推广奠定基础。
中国农业农村部部长韩俊表示,中国作为粮农组织创始成员国之一,始终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主动承担国际责任,积极倡导、推动、践行南南合作,与广大发展中国家共享发展机遇,共同推动抗击饥饿和反贫困事业。(本报记者 谢亚宏)
《人民日报》(2025年10月21日 第 15 版)
责编:王瑞景、卢思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