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介绍:
央广网苏州10月21日消息(记者吕倩媛)太湖之滨,一百多平方公里的苏州市吴江区七都镇,在2025年跻身“中国综合竞争力百强镇”。
今年1-8月,七都镇规上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17.5%,连续18个月增速领跑全区。其中,光电新基建产值占全区比重达64%,新材料、新能源产业分别占据全区32%和30%的份额。硬核数据的背后,是一场由民营经济主导的产业跃升。
“七都速度”催生“千亩千亿”
七都,素有“中国光电缆之都”之称。在这里,政府不仅是管理者,更是与企业并肩前行的服务者。
当地龙头企业亨通集团对此感受颇深。2023年,其下属亨通线缆科技有限公司的5G与工业连接通信项目开工在即,行政负责人倪腾已做好打审批持久战的准备。然而,七都镇政府的项目服务专班主动介入,将流程提前了一个多月。“就连项目建成后的验收,也只用了一个月。”倪腾说。
“我们不等企业上门,而是选择提前介入、全程代办,将高效服务贯穿整个项目。”七都镇党委委员、副镇长金庆成表示。镇政府牵头,协同资规、建设、水电等多部门,把传统的“串联”审批变为高效的“并联”。
亨通光电科技产业园(央广网记者 吕倩媛 摄)
“七都速度”换来了企业的深度信任与持续投资。今年以来,亨通集团在七都的四个新项目密集投产,总投资超52亿元,新增年产值预计超75亿元。以亨通为核心的光电科技产业园,已形成一条“材料加工-产品制造-场景应用”的完整产业链。2024年,这个约1500亩的园区实现产值577.9亿元,占全镇规上工业总产值的68.1%。
政府的“精准滴灌”式服务,与龙头企业的创新发展,正在这里催生亨通“千亩千亿”的产业高地。
技术“穿针”,政企“引线”
在七都,实验室里的技术突破与生产线上的工艺升级之间,曾经存在的鸿沟正被快速弥合。
苏州格林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的发展轨迹是一个缩影。随着国内AI算力的崛起,数据中心广泛建立,这家从“一根铜管”起步的企业,敏锐地捕捉到精准空调和储能空调的市场机遇。“数据中心散热需求正急剧增长,这是技术突破的新机遇,也是企业转型的新赛道。”董事长宋正方表示,“我们在液冷技术上取得了突破,开启了全产线的生产和运营。”
企业的创新意愿,与政府的支持机制实现了有效对接。“政府深入企业了解技术需求,帮我们对接匹配的科研资源。”宋正方表示。在当地政府的推动下,格林新材料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高校团队建立深度合作,还与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大学成立格林研究院,为空调控制系统、环境系统提供技术方案。
格林新材料生产车间(央广网记者 吕倩媛 摄)
在新投入使用的智能化车间里,科学布局的生产线有序运转,工人们忙着组装即将出口的新型工业空调。“从代加工到自主设计,我们正在向自主品牌迈进。”车间的轰鸣声中,宋正方提高了音量。
科研院所的创新资源与企业的实际需求,通过政府的精准对接,在生产线上结出了果实。
栽好“梧桐树”,引来“资金活水”
留住人才,需要的不只是一间房,更是一个能让人才扎根、成长的完整生态。
七都构建起多层次的人才服务保障体系,从解决“一张床”起步,全面推进集宿版、商住版、民宿版人才公寓建设。以隐读人才公寓为例,不仅实现了“拎包入住”的高标准配置,配备电梯、独立阳台、齐全的家具家电,还提供24小时管家服务。2024年,该项目为村级集体经济增收约200万元,实现了人才保障与集体经济共赢。
不仅要解决“一张床”,七都还要打造“一个家”。庙港人才公寓由闲置建筑改造,配备共享厨房、书吧、创业工位。此外,依托乡村振兴与文旅融合,开弦弓村的民宿版人才公寓正为专家学者与文旅从业者提供融入江村生活的特色场景。
江苏凯伦建材股份有限公司技术总监朱庆玉是受益者之一。“我来七都五年,政府帮我争取了区、市乃至省级人才补贴,安排体检绿色通道,组织马拉松、联谊活动……虽然有时候忙得没法参加,但这种被重视的感觉,让我愿意留下来。”
资本生态也在同步构建。浦江源创投中心已成为路演、对接、孵化的枢纽。2022年以来,七都联合成立2只基金,投资13个项目,总额1.7亿元。今年与苏州天使母基金签约,建立常态化合作机制。“从初创到瞪羚,我们借助太湖风光办路演,让资本看见本土项目。”七都镇党委副书记、镇长王鹏宇表示。
从原本籍籍无名的小镇蜕变为千亿工业强镇,七都的民营经济从“草根”长成了“树根”。这种鼓足干劲蹚出一条路来的精气神,被七都人凝练为“真诚拼搏”的精神。
“我们将继续发扬‘真诚拼搏’的精神。”七都镇党委书记夏国强表示,“一手做强产业筋骨,一手优化发展生态,让创新的‘树根’扎得更深,打造一个更具活力与魅力的现代化城镇。”
责编:张靖雯、侯兴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