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介绍:
巴河桥位于今西藏自治区林芝市工布江达县巴河镇附近。在川藏公路蜿蜒的脉络里,巴河桥或许没有怒江大桥“飞架绝壁”的险峻,也不及通麦特大桥“横跨天堑”的宏伟,却因1954年那个初冬的“握手”,成为雪域高原上一座镌刻着信仰与奉献的精神坐标。
图为现在的巴河桥 作者供图
回溯上世纪50年代初,筑路大军怀揣着“把路修到拉萨”的共同信念,从东西两端向着雪域腹地挺进,在高原上书写了一段“让高山低头、叫河水让路”的壮阔史诗。
1951年4月,西南局、西南军区组建康藏公路工程委员会,十八军后方部队、工兵部队与技工人员(东线筑路大军)从雅安出发,踏上了这条“步步是险、寸寸难行”的筑路征程。他们用大锤钢钎凿开雀儿山的千年冰封,在怒江悬崖上架起桥梁,在波密泥石流的反复肆虐中抢筑公路,硬生生将路基从崇山峻岭间推向尼洋河畔。
图为上世纪50年代初,康藏公路扎木路段(位于今波密与鲁朗之间)的筑路现场 作者供图
1951年10月,人民解放军正式进驻拉萨,随着各项工作稳步推进,局势趋于稳定。西藏工委、西藏军区同西藏地方政府协商加快修建康藏公路的问题,于1952年在拉萨成立第一工程局(后改为第一施工局),1953年1月筑路委员会成立,下设西线筑路指挥部。进藏部队、地方干部与各族民工(西线筑路大军)从拉萨出发,先打通拉萨河南岸至墨竹工卡的山路,再顶着米拉山口的暴风雪铺筑路基,一点点将公路向着巴河的方向延伸。两支筑路大军隔着雪山峡谷,却以同样的坚韧,在高原上刻下属于中国人的英勇无畏!
图为打通米拉山 作者供图
图为1954年11月27日巴河桥会师 作者供图
1954年11月27日,寒风凛冽的巴河桥畔,终于迎来了历史性交汇。东线由军区后方部队陈明义司令员、后政白健代主任率一五七团、工兵八团等,与西线筑路指挥部政委杨军率领的一五五团、筑路民工等在此会师。没有盛大的仪式,没有激昂的致辞,只有分别4年多的前后方战友、并肩筑路的民工、翘首以盼的各族群众,隔着满是尘土的军装相拥——冻裂的手掌紧紧相扣,沾满灰沙的脸上绽放笑容,激动的热泪顺着皱纹滑落。这一刻,他们脚下的公路终于连成一线!从雅安到拉萨,全长2255公里,3000多位志士英勇捐躯,每一寸路基都浸染着血汗、每一块碎石都凝结着坚守!
图为“川(康)藏公路巴河桥会师点”纪念碑作者供图
如今,巴河桥早已换新颜。旧桥的桥墩依稀可见,旁边的新桥宽阔平坦,桥头矗立着“川(康)藏公路巴河桥会师点”纪念碑。骑行的年轻人络绎不绝,运送物资的卡车川流不息,自驾旅游的车辆满载欢笑。过往的司机经过这里,总会下意识放慢车速,鸣笛声响彻河谷——那是对筑路先辈的致敬,是对那段历史的铭记。不远处的拉林高等级公路像一条洁白的哈达缠绕山间,车轮滚滚,延续着巴河桥承载的“两路”深情,更舞动起西藏交通事业的高速发展。
桥下的巴河涛声依旧,河水冲刷着鹅卵石,仿佛在轻声诉说当年的故事:如火如荼的工地传来《歌唱二郎山》,冻裂的双手紧握钢钎,磨破的胶鞋踏过冰雪,寒风中传递干粮,塌方前推开同伴……共同铸就了“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顽强拼搏、甘当路石,军民一家、民族团结”的“两路”精神!
每当风吹过巴河桥,仿佛都能听到当年会师的欢呼与呐喊,提醒着每一个路过的人:那些用信念铺就的路,那些用生命铸就的魂,会像巴河水一样,跨越时空、奔流不息!(中国西藏网 通讯员/张庆冲)
责编:张靖雯、侯兴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