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新闻客户端】
虎嗅APP虎嗅APP公众号矩阵公众号矩阵社群矩阵社群矩阵我要投稿我要投稿 资讯 24小时 源流 视频 活动/榜单/专题 妙投虎嗅智库嗅嗅全新升级嗅嗅全新升级2018-06-02 13:50 下一代教育里,编程可能跟英语一样重要极客邦科技InfoQ关注已经不止一次有人提过这样的观点:“未来,每个人都要会一点编程”。不论是美国在线编程教育网站 code.org 发起的“编程一小时”活动,还是教育部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在此次“新课标”改革中,正式将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处理划入新课标的新闻,都有相同的中心思想:下一代教育里,编程可能跟英语一样重要。少儿编程教育源起于何时?现在又发展到了哪一步?国内的行业现状又是如何?本文将为你一一解答。少儿编程,50 年前开始的故事1968 年,皮亚杰(编者注:皮亚杰是儿童心理发展学的奠基人,上个世纪最伟大的教育学家之一)的同事,MIT 人工智能实验室创办人之一的西摩尔·佩普特(Seymour Papert)从 LISP 语言的基础里创立了 LOGO 程序语言。LOGO 语言是有史以来第一个专门为儿童设计的编程语言。在计算机极其复杂的年代,LOGO 语言把编程简化到了极致。Seymour Papert(1928-2016)上世纪 90 年代,台湾推出繁体版的 LOGO 语言,称之为:【葛拉堡 /Gerlabau】,其后国内也推出了中文化的 LOGO 语言,分别是“易乐谷 /ELOGO”、“创新 CX-LOGO/ 微世界”和“Flash 版 Logo 语言”,发扬了中文编程的优势。Papert 提出儿童编程最重要的,不是学习所谓的知识,而是通过编程来改变思维模式。“不是 learn to code,而是 code to learn”。 这是他创立 LOGO 语言的初衷。秉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