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多吉欧珠家客厅里的照片墙。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图为多吉欧珠的小儿子考上大学时的合影。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这些照片,见证了我们家在党的关怀下,衣食住行发生的巨大变化。”日喀则市拉孜县曲下镇吉如村人民调解委员会主任多吉欧珠说。
在多吉欧珠家的客厅里,几张泛黄的照片静静诉说着过往。第一张照片定格了18岁的他:身穿警服,腰板挺直,站在一块印着布达拉宫的幕布前。
“那是我第一次与‘布达拉宫’合影。”多吉欧珠摩挲着照片回忆,那时候,通往市区的道路崎岖难行,想去趟拉萨更是难上加难。
那年,他跟着父亲到日喀则办事,天不亮就要从乡里出发。父亲挤在卡车驾驶室,他和乡亲们坐在堆满货物的后车厢。“路上坑坑洼洼,特别颠。等到了市区,天都黑了。”
时间来到2001年,多吉欧珠第一次到拉萨,见到了布达拉宫。“我坐的亲戚家的小汽车,早上从家里出发,傍晚就到了!”那次旅行,他们还去了山南、林芝等地,一路走,一路看,一路感叹:“现在条件好了,路修得又宽又平!”
2023年底,多吉欧珠陪妻子去拉萨治病。回家时,他们乘坐动车回日喀则,仅2个多小时就到了。“这是我第一次坐火车,又快又方便!”
从颠簸一天才能到日喀则市区到一天就到拉萨,再到2个多小时就从拉萨回到日喀则,如今,公路、铁路、航空等立体交通网络,彻底改变了高原儿女的出行方式。
视线转向墙上的第三和第四张照片:这是多吉欧珠的骄傲时刻——大儿子和小儿子考上大学时的留影。照片里,两个儿子意气风发,与父辈的笑容交织成幸福图景。
然而,这两张照片的背后,多吉欧珠也有自己的遗憾。他指着自己那张在布达拉宫幕布前的照片说:“看,那时我才18岁,已经辍学在家务农了。”知识的匮乏成为他心里的结,“最遗憾的就是自己书读得少,有时不能把党的好政策给乡亲们讲透。”
“绝不能让孩子像我们一样!”这是他和爱人下定的决心。农忙再累,也不让孩子下地,一个劲儿地教育孩子要专心学习。“得益于党的‘三包’政策,孩子们上大学前的花费,国家基本都包了!”大儿子加措大学毕业后在雅曲水泥厂工作,收入稳定;小儿子扎西多吉正在西藏民族大学学习。“有文化,就能做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多吉欧珠说。
讲述中,多吉欧珠望着墙上的第五张照片久久不语,照片里年轻时的他抱着幼子站在一栋崭新的土木结构房屋前。
“这是1998年洪水后,我们从彭措林乡搬来刚盖好的新房时,一位好心游客拍了寄来的。”这张照片,记录着他家灾后的重生。他至今清晰地记得:“家被洪水冲没了,是政府第一时间送来帐篷、生活用品,分了宅基地、建房用的木头,还有耕地的牦牛,帮我们渡过了难关。”
记者到访时,多吉欧珠正和工人在屋顶忙碌。年初的地震震倒了几处女儿墙,此刻,在灾后重建政策的支持和帮助下,新的女儿墙砌得更加牢固。
对比两次灾难,多吉欧珠的感触刻骨铭心。“1998年洪水,是党和政府全力救灾,给了我们新家。这次地震,党和政府的救援第一时间就到了,各类物资日夜不停地送了过来!”
当时,他正在拉萨陪妻子做手术,得知灾情后,他第一时间回到吉如村,奋战在救灾一线十几天。“我是党员,危急关头就得冲在前面!”多吉欧珠说。
从27年前接受救助的青年,到如今带领乡亲们奋战在一线的党员干部,多吉欧珠的身份变了,不变的是那颗感恩的心。他的目光慢慢扫过墙上的照片,说:“现在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好,这份恩情,永远刻在我们心里!”(记者 扎西顿珠 杨子彦 旦增嘎瓦)
责编:张靖雯、王瑞景
2025年10月22日 22时59分11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