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秋季,三所新调整组建的军校——陆军兵种大学、信息支援部队工程大学、联勤保障部队工程大学,首次面向社会招收普通高中毕业生,青年学子们怀着报国理想走进军营,正经历着一场身体与意志的双重淬炼。
现在,这些青年学子们已经在全新的环境中度过一个多月了,如何引导他们扣好军旅人生的“第一粒扣子”,为他们打上智能时代的“兵之初”印记,如何将青年学子们锻造成合格的“准军官”?这些问题的答案,都藏在了融合了汗水、科技与信仰的新训之中。
信息支援部队工程大学
“新训套餐”助力学员淬火成钢
今天,跟随着我们的镜头,走进这三所军校,感受他们的蜕变之旅。首先到信息支援部队工程大学,来看他们的“新训套餐”。
在信息支援部队工程大学的野外训练场,新学员们正在“敌情”袭扰下进行武装行军。这不是简单的徒步拉练,途中还穿插了遭敌机侦察、通过染毒地带等多个战术课目,检验前期战备基础、单兵战术基础、防护救护等课目综合运用能力。
信息支援部队工程大学学员 王学庭:当我在行军后站在黄麻起义纪念碑前时,感觉到手中接过的不只是钢枪,更是一份沉甸甸的使命。这份力量,让我在筋疲力尽后更能够咬牙坚持,目标更加明确:精武强能,敢打必胜!
淬炼,远不止在训练场。大学紧盯部队需求、学员特点,发挥校队一体、网信融合优势,在学员心中种下从军报国、建功网信、归属大学、崇尚科学、战斗精神“五颗种子”,引导学员坚定理想信念、厚植家国情怀,在强军道路上全力冲刺。如果说新训是淬炼精神的熔炉,那么学校的十大专业,就是锻造未来胜战能力的“利器库”!所有专业100%面向信息化、智能化。
信息支援部队工程大学教员 朱璇:在现代战场的“电磁高速公路”上,我们的专业就是学习如何当好“电磁交警”,在万千信号中精准调度,确保我方信息一路畅通。
从“永不消逝的电波”到“全域覆盖的5G天网”,通信工程是信息体系的“老牌中枢”。而网络工程,则是构建未来“智能体”作战体系的“数字骨架”,它要确保成千上万的作战单元在瞬息万变的战场上,思维同步、行动同步,快人一步,胜人一筹。
信息支援部队工程大学学员 朱天瑜:新训是难忘的“军校初体验”,在这里,每一天都感觉自己在加速成长。红色基因铸魂,尖端科技赋能,这就是我们“硬核青春”最帅的样子。新训有苦有累,但更多的是蜕变的自豪。我们一定会珍惜军校学习时光,争当网信尖兵、建功网信事业,奋力书写属于自己的强军华章。
陆军兵种大学
打造第二课堂 提升育人质量
聚焦前沿科技领域,锤炼能战胜战本领。在陆军兵种大学南京校区一个兵棋推演训练室,学员们正在这里进行一场“红蓝对抗”兵棋推演训练。在模拟对抗中锻炼学员攻与防的作战技能。
兵棋推演是一种综合军兵种知识的“战争游戏”,学员们在虚拟战场环境中分组对抗、研判态势、调配兵力、运用战法。
陆军兵种大学 丹增朗加:面对复杂地形和模糊战场,我们小组屡屡受挫。通过多轮对抗、复盘研究、调整战法,成绩明显提升,参训信心也更强了。
战场不仅考验“大脑”,也离不开灵巧的“双手”。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无人作战力量在国际局部冲突中运用的作战效能日益凸显,陆军兵种大学南京校区积极钻研并实践,在教学中充实无人智能等军事高科技内容,增强学员科技认知力。
陆军兵种大学 张博:理论和实操真是两回事。刚开始飞控不稳、车体失控,经过反复练习,现在能熟练完成各类动作。这种快速反应能力是未来岗位必需的硬功夫。
现代战争进入信息化智能化时代,军人的意志在实战中却丝2025年10月22日 23时49分24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