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新闻客户端】
文化玉猪龙的形象在光影中浮现,情境剧《古色·国宝辽宁》正式拉开帷幕。随着剧情推进,《簪花仕女图》中的仕女款款而行,辽三彩的釉色在舞台流转,17件辽宁省博物馆馆藏国宝借助科技力量跨越时空,让现场观众真切触摸到历史的温度。这场由辽宁省公共文化服务中心统筹策划,辽宁歌舞团(辽宁民族乐团)与辽宁省博物馆联合出品的演出,作为年度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以“文艺+文学+文博+文创”的融合模式,书写了科技赋能传统文化传播的新篇章。IP再造,让文物真正“活”起来“文物不应是沉默的展品,而应成为会讲故事的文化使者。”《古色·国宝辽宁》总导演,辽宁歌舞团党委书记、副团长马玉丽在接受采访时介绍,“我们的创作核心就是打破博物馆的玻璃展柜,让国宝真正‘活’起来。”这种“活化”首先始于对文物IP的创新再造。主创团队从辽宁省博物馆近12万件馆藏中精心遴选了17件国宝,时间从新石器时代跨越至元明清时期,涵盖书画、器物、壁画等多个类别,其中不乏禁止出境的珍品。红山文化玉器代表作玉猪龙成为贯穿全剧的核心线索。这件出土于牛河梁高等级红山大墓、象征地位与权力的文物,被创新转化为萌宠形象“小龙”,以七八岁孩童的灵动姿态串联起整场剧情。“我们希望将玉猪龙打造成具有传播热度的‘文物超活化IP’,通过萌宠化再造使其完成从文化符号到情感共鸣的升级。”主创团队成员介绍。剧中,喜爱传统文化的逛展人“墨轩”在“小龙”的带领下,开启了“博物馆奇妙夜”式的时空穿梭之旅。在“翰墨沉香”篇章中,男子群舞《逸》以《万岁通天帖》《仲尼梦奠帖》等书法瑰宝为灵感,将王羲之书法的流畅、欧阳询书法的刚劲通过肢体语言具象呈现;在“丹青雅尚”篇章中,演员将《簪花仕女图》中的仕女形象展现得栩栩如生,每一套服饰、每一种妆容都严格考据文物原型;“器象华光”篇章则展现了花树状金步摇、青花松竹梅纹八棱罐等器物的神韵。辽宁省博物馆副馆长董宝厚在采访中坦言:“这种严谨与创新的结合,让17件国宝摆脱了静态展示的局限,在舞台上完成了从文物到文化IP的蜕变。”自首演以来,该剧社交媒体相关话题阅读量持续走高,观众盛赞“每一帧都是文化记忆点”,印证了文物IP“活化”的成功。科技赋能,打造沉浸式美学盛宴如果说IP再造是让文物“活”起来的灵魂,那么科技手段则赋予了其生命力。《古色·国宝辽宁》的舞台呈现,处处彰显着科技与艺术的深度融合,构建起跨越古今的沉浸式体验。舞美设计以“山河长卷”为核心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