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新闻客户端】
自然资源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十四五”期间,我国自然资源家底更加厚实。截至2024年底,全国的耕地面积达到19.4亿亩,牢牢守住了耕地保护红线。我国是全球增绿最多最快的国家。全国森林覆盖率达25.09%,比2020年提高约2个百分点。森林蓄积量达到209.88亿立方米,提前实现了应对气候变化国家自主贡献2030年目标。
不久之前,在浙江省嵊州市剡北村的村民代表大会上,大伙儿协商村集体土地流转事宜。经过沟通后,村民们一致同意将村内新增的300亩耕地,通过公开招投标的方式统一流转给种粮大户进行经营管理。这新增的300亩耕地是从哪里来的呢?
从2021年起,浙江启动了百亩方、千亩方、万亩方永久基本农田连片整治工程,也称作“百千万”工程,主要采取土地平整、水利设施建设、生态廊道植入等综合措施,将零散的“巴掌田”“补丁田”改造为集中连片、设施完善、生态良好,适合规模种植和现代化农业生产的优质良田。种粮大户赵金荣此前一共流转了1436亩耕地,在他的机械化作业和精细田间管理下,水稻亩产和此前相比提高了200斤。这也让他对新增的300亩地很感兴趣。
“百千万”工程,一方面对散碎的“存量”土地进行整治、提升,同时还以高标准建设出一批“增量”。在距离嵊州市不远的湖州市吴兴区,一片新开垦的耕地直接按照高标准农田进行建设。除了种田之外,这里还打通了水产养殖、茶果产业、林下经济、设施农业“五区协同”的现代农业发展新格局。比如创新的跑道养鱼、稻虾轮作等新型种养模式,让农田效益倍增。
中国用占世界9%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0%的人口,18亿亩耕地是我国一直以来严守的红线。“十四五”期间,得益于全国各地类似浙江“百千万”工程这样的多措并举,截至2024年底,全国耕地面积达到19.4亿亩,比2020年增加了2800万亩,牢牢守住了耕地保护红线。其中,黑龙江、内蒙古、河南、吉林、新疆等省(区)耕地面积均超过了1亿亩,耕地的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格局逐步形成。
中国自然资源经济研究院副院长 贾文龙:“‘十四五’期间自然资源系统牢记总书记嘱托,牢固树立系统观念,突出把握量质并重、严格执法、系统推进、永续利用等重大要求,牢牢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
严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