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新闻客户端】
今年是台湾光复80周年。台湾光复的历史表明,两岸同属一个中国的事实无可辩驳。80周年来,海峡两岸有识之士为守护中华民族共同家园,共创民族复兴伟业不断奔走努力,两岸同胞的血脉亲情愈加浓厚。在贵州,就有这样一对老哥俩,他们因一颗刺梨果,跨越海峡,结下缘分,并在随后十多年通力合作,带动了贵州数万亩刺梨产业的发展。
“就为了这个,我一定要跟你干!”十年前,在毕节的深山里,台湾食品专家余严尊紧握贵州老哥郑鲁平的手许下承诺。
余严尊,台湾人,食品专业教授。郑鲁平,贵州人,长期从事刺梨产品研发。作为贵州的特有物种,刺梨被称为“维C之王”。2009年台北食品博览会上,郑鲁平带着刺梨产品参展,展板上“维生素C含量3250毫克/100克”的数据,让从事食品科研二十余年的余严尊难以置信:什么样的水果,维C含量能达到药量级?
2009年郑鲁平带刺梨产品在台湾参展
带着科学家的严谨与怀疑,余严尊当年就飞赴贵州。十几天的实地调研,不仅颠覆了他的认知,更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在毕节,看到老百姓家徒四壁的景象,这位来自宝岛的科学家红了眼眶。“老哥,我叫你老哥行吗?”余严尊拉着郑鲁平的手说,“就为了这个,我一定要跟你发展刺梨。”
几年后,余严尊做出一个重大决定:提前退休,告别台湾的家人,常驻贵州。郑鲁平早已在家里为他准备好房间,等待这位好兄弟的到来。这一住,就是十多年。
两位老哥,一人主攻科研,一人主攻市场,配合无间。他们最先瞄准的,就是当时贫困程度最深的毕节,并自掏腰包建立了刺梨基地。
毕节西冲刺梨基地 农户摘果忙(拍摄于9月)
动员会的场景,郑鲁平记忆犹新。“那是寒冬腊月,很冷,门口的老百姓围得水泄不通。他们的问题很尖锐:苗从哪里来?钱从哪里来?肥料从哪里来?”面对疑虑,他们许下承诺:跟着我们,会改变村庄的面貌。
当发苗的日子到来,老百姓的热情被点燃了。“七八十岁的老奶奶,现场编歌唱,当时我们真的很感动。”郑鲁平说。如今,刺梨产业带来的收入,已经远高于村民过去的收益,曾经的贫困山村焕发了新生。
然而,正当两人的合作逐渐步入正轨,海峡另一边的余严尊家中,却传来了噩耗。2015年、2019年余严尊挚爱的父亲、母亲相继离开人世。
余严尊和郑鲁平看望余严尊父?/spa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