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介绍:
深秋时节,走进临邑县前杨村,白墙灰瓦的民居错落有致,前来研学游玩的队伍络绎不绝。很难想象,这个如今被誉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的示范村,几年前还是一个省定贫困村。它的蝶变,是临邑县省派第一书记和工作队以实干擘画乡村振兴新图景的一个生动缩影。2025年以来,以牵头负责人韩雷为代表的20名省派帮扶干部,将“基层吹哨·第一书记报到”机制作为破题关键,在产业发展、基层治理、文化建设等领域精准发力,让乡村振兴的成色更足、动能更强。
机制之变:“四哨联动”激活一池春水
“前杨村的‘破茧成蝶’,秘诀在于党建引领下的机制创新。”韩雷说,自2018年现任临邑县长、时任村书记崔磊同志派驻以来,前杨村持续强化党支部建设,通过成立党建联合体聚合发展合力。去年,我们聚焦优化乡村治理能力,推动党员干部下沉帮扶,建立政务门牌号制度和开发民生热线数据分析预警平台,以“吹哨报到”机制为平台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如今,这一机制已升级至2.0版,构建起“四哨联动”的服务体系。组织建设“集结哨”为明年村“两委”换届储备了31名后备力量;产业发展“长效哨”催生了前杨新村文旅、朱家胡同村面包厂等特色产业;基层治理“应急哨”累计处理民生问题逾200条;文化提升“文明哨”则让送戏下乡、美术入村成为常态。这套组合拳,使“临邑模式”获得了《人民日报》的关注,并在全省推广。
产业之兴:“一棵芦笋”串起共富链条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在宿安乡,曾经的芦笋产业“小、散、弱”,效益不佳。省派第一书记韩雷带领党员干部外出取经,最终确定了以建设芦笋产业联合体破题、“四村联动、整片推进”的发展策略。
他们联动四个村,整合千余亩土地,创新“组织联建、资源联享、产业联兴、党群联心”的“四联共建”机制。联合体党委统筹破解土地、资金、技术难题,并与大型企业签订订单农业协议,建立起“保底价+市场价”的双重保障,使每亩芦笋产值稳定在万元左右,带动成员村集体经济平均增收20%以上。
“过去几村‘各扫门前雪’,现在党建联合体像纽带,把我们紧紧绑在了产业链上。”高徐村党支部书记宋光海的感慨,道出了产业聚合带来的深刻变化。
工作队坚持“产业为王”,在宿安乡投入250万元升级芦笋产业,延伸出展销厅、直播间、水饺生产线,开发出芦笋面条、芦笋茶等产品,有效增加了村民收入和村集体积累。在全县层面,打造的“蔬乡交易平台”正构建着“从种子到餐桌”的全产业链可追溯体系,为传统蔬菜产业插上数字化的翅膀。
作风之实:一线攻坚凝聚帮扶合力
坚实的成果,源于过硬的作风。工作队以临时党支部建设为抓手,全年召开各类会议、学习数十次,解决帮扶难点问题38条。牵头负责人韩雷既带头下沉一线,统筹联动派出单位资源,推动体育器材、乡村墙绘、土地托管等服务落地;又聚焦作风建设,以“严”的标准凝聚帮扶合力,带动全体驻村干部以“舍小家为大家”的担当扎根乡村。
征程万里风正劲。下一步,临邑县省派工作队将继续锚定年度目标,倒排工期、挂图作战,以更实举措、更优作风,为这片热土的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新动能。(通讯员 欧阳萧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