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 微信小程序牛牛这个游戏其实有挂的,确实是有挂的,需要了解加客服微信【7813183】很多玩家在这款游戏中打牌都会发现很多用户的牌特别好,总是好牌,而且好像能看到其他人的牌一样。所以很多小伙伴就怀疑这款游戏是不是有挂,实际上 微信小程序牛牛这款游戏确实是有挂的
【央视新闻客户端】
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师研报,权威,专业,及时,全面,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
来源:聪明投资者
在这个由AI主导叙事的时代,绿光资本(Greenlight Capital)显得格外“老登”。
创始人大卫·艾因霍恩(David Einhorn)在最新一封致持有人的信中,继续扮演着少数“非共识者”的角色。
他一方面承认AI将深刻改变世界,但另一方面也明确表达了对这场科技热潮背后“资本账本”的忧虑,从七巨头的自由现金流缺口、沉重的资本开支、到估值结构难以自洽的问题,艾因霍恩提醒市场:当叙事退潮,利润才是检验估值的真正标尺。
拥有“价值投资者”名声的艾因霍恩,是有点另类的。他坚持基本面研究,以买入被低估的好公司为主,也会去做空被显著高估的股票。
1970年出生于美国新泽西,1996年创立绿光资本,在随后的10年间取得了年化超25%的回报,艾因霍恩2000年前后准确预判科技股泡沫破裂,避免重大回撤;随后又因做空安然和雷曼兄弟等公司而一战成名。
如今绿光资本,有点像资本市场的恐龙,研究方式比较传统,喜欢明明白白算账,体现出来的组合收益有点跟不上当前的市场。
2025年第三季度,基金净回报为-3.6%,而同期标普500上涨8.1%;年初至今累计收益为0.4%。
艾因霍恩剖析自己的操作账:宏观策略贡献了净收益2.2%,多头组合小幅正向,贡献0.8%,但空头头寸拖累了6.6%。
他用了3000字的篇幅来算AI的大账,有质疑但并非否定技术本身,只是指出,哪怕是七巨头,也难以用当前盈利覆盖未来几年的AI资本支出,而广告和订阅市场的增长空间终究有限。
他对黄金的坚持同样未变。在财政赤字高企、美债超发、全球对法币信任边际下降的环境下,黄金仍是他心中“最重要的对冲工具之一”,不依赖第三方信任、拥有实物属性的价值载体。
值得一提的新增持仓是加州的公用事业公司PG&E(PCG)。
在1月洛杉矶野火事件之后,PG&E虽无直接责任,但因共用“加州野火基金”而估值遭遇重创,一度跌至8倍市盈率。艾因霍恩选择在此入场,基于对州政府将补充基金、推进灾害治理改革的判断。
这种投资操作就很“绿光”,基本面不赖,但市场提供了价格低估的机会。从目前进展看,这一逻辑正在兑现。
得说,持有人信一如既往的有料,哪怕是对于AI热潮持坚定信念的投资人,也很值得看看,艾因霍恩怎么算账的,哪些角度和风险需要纳入考量?
只是我想,如果“木头姐”凯茜·伍德看到这份持有人信,估计会说,“每一次颠覆性技术革命在早期都看起来像是泡沫。互联网、智能手机、电动车——当年也有很多唱衰的声音。但事实是:指数级的变化,总在线性认知还没反应过来时,就发生了。”
这就是技术和投资充满魅力的地方,永远有不同视角。哈哈。
《聪明投资者》(ID: Capital-nature)将本期持有人信内容精译整理,与大家共读。
延伸阅读:22年前25万美金拍下“巴菲特午餐”,绿光资本艾因霍恩:市场失灵了,现在的价值投资者有点像恐龙……
押注黄金一季度大赚的绿光资本,最新持有人信深谈对特朗普政策的看法
AI的收支账
2025年第三季度,我们的基金净回报是-3.6%,而标普500指数同期上涨了8.1%。年初到现在,我们累计回报是0.4%,相比之下,标普500涨了14.8%。
我们知道,这不是一个容易的季度。
通常我们在信的最后引用一句话,这次我们换个顺序,先来一句:
“我以为辩论的时候不会考数学。”——切维·切斯,在《周六夜现场》中扮演福特总统时说的
说到数学,就不得不聊聊现在最热门的话题:人工智能(AI)。
最近,科技圈一些大人物扔出了非常夸张的数字。
比如,今年8月,苹果CEO库克对特朗普说,未来四年要在美国投资6000亿美元。要知道,去年苹果在全球的资本支出才100亿美元,全球研发也才330亿,美国这边的工资总额也就150亿左右。
我们看了一些华尔街的预测模型,压根看不出库克这番话背后有什么实际动作。这到底是认真计划,还是为了关税让总统高兴高兴,我们也不清楚。
到了9月,扎克伯格也来了,他告诉特朗普,Meta会在2028年前在美国投“至少”6000亿美元。
结果一转头,他被热麦抓到悄悄说:“抱歉,我没准备好……我还不太确定您想听哪个数字。” 所以这“至少”,可能只是想不被库克比下去。
当然,最猛的还是OpenAI的山姆·奥特曼。
他说,要投几万亿美元搞数据中心和AI基础设施。现实是:OpenAI 目前总共融资了约640亿美元,预计明年营收130亿美元,接下来几年还会持续大额亏损。
麦肯锡估计,到2030年,全球在数据中心上的累计支出将达到6.7万亿美元,其中5.2万亿会专用于支持AI算力。
但问题来了:这钱从哪来?
我们简单算了一笔账:在资本支出爆发前的2024年,“七巨头”(苹果、微软、谷歌、亚马逊、英伟达、Meta 和特斯拉)一共创造了约5000亿美元的自由现金流。
其中,一半拿去回购和分红,三分之一用于资本开支,剩下的用来并购、还债、存现金。就算他们停掉回购和分红,也很难靠自身资金完成全部AI相关投资,除非加大杠杆。
再看全局:这七家巨头的账面净资产合计约1万亿美元。全球私募股权市场还有2.5万亿美元的“干粉”,VC领域还有3000亿;华尔街历史上IPO和二次发行最多的一年也就融了3000亿美元。
就算把这些全部拿来投AI,还是不够,缺口将以万亿美元计,最终只能靠举债和融资租赁来填。
作个参照:美国非金融企业一年发债的纪录是1.2万亿美元。
那问题来了,花这么多钱,能挣回来吗?
目前全球每年广告支出大约是1万亿美元,媒体、云服务、软件等领域的付费订阅也差不多是1万亿。
贝恩公司估计,如果想让这些AI投资赚到足够回报,到2030年,AI年收入得做到2万亿美元,也就是把现在广告+订阅的钱全都抢过来才行。
很显然,这里面有点“卡壳”。
AI投资是条颠簸的路
让我们再退一步看。回顾2000年的互联网泡沫,那时候最看好互联网的人,事后证明都还不够乐观。
我们没有智能手机,没有平板,没有Wi-Fi,没有谷歌、脸书、抖音,没有云,也没有视频流媒体。但今天,互联网早就成了整个社会的神经系统。
所以25年后,AI有没有可能比现在我们想象的还重要?很可能是。
是不是好事?另说。但这条路,对投资者来说注定会非常颠簸。
现在,AI的资金大多投在大型语言模型(LLM)上。它们的确很厉害,我们也都亲身体验过。
但它们也有一个根本性的问题:它们不“思考”。模型先训练、再使用,行业叫这个过程“inference”(推理),但其实这是误导性说法,模型并不真的推理或理解,它们只是通过复杂的统计方法和模式识别算法,在“猜”出一个高概率的回答。
它们的回答看起来像是有思考,其实并没有。
这不是AI的错,只是它还没走到那一步。但我们也不能假装它已经到了那一步。
这就是我们当前的判断:我们认为,眼下这波AI投资的节奏太快、故事讲得太大、估值涨得太猛,而真正能落地、能回本的能力,远没有跟上。
我们不否认AI未来的潜力,但我们选择在“理想与现实的落差”中,保持耐心与谨慎。
如你们所知,这不是我们第一次在大家都兴奋的时候选择克制。
也希望这一次,我们依旧走在正确的方向上。
虽然现在的大语言模型常被吐槽“爱胡说八道”,也就是我们说的“幻觉”,有时候讲错话还说得很自信,但它们肯定会不断进步。
我们甚至不禁想起当年苹果刚推出地图App时,居然建议我们直接从曼哈顿开车穿过哈德逊河去新泽西。这就是早期技术的样子。
所以没错,AI模型的回答质量、错误率这些问题将会改善,但必须说清楚:现阶段的大语言模型,并不是为“思考”设计的。它们只是接受训练后,利用模式识别和概率统计技术生成回答,模拟得很像,但并不是真的在思考或理解。
尽管如此,AI圈里的大人物们依然在推动全球投入数万亿美元,并对未来有着更大的期待。
他们的想法是这样的:几年内,AI 会超越人类的智能,进入“通用人工智能”(AGI)阶段;之后,AGI 会自己研发出更聪明的下一代 AGI,走向所谓的“递归式自我进化”;再往后,机器会比所有人类加起来还聪明,也就是“超级人工智能”(ASI)。
这时候,机器人、自动驾驶、无人飞机、智慧城市、全自动工厂……所有这些想象中的未来都会变成现实,也会带来巨大的收入,支撑今天动辄万亿的投资。
科幻片《杰森一家》里的世界,好像马上就要来了。
听起来很燃,对吧?
但问题是:这些事到底能不能发生?会在我们预期的时间里发生吗?我们不知道。说实话,连提出这些愿景的人自己都不知道。
我们并不是完全唱反调,我们也相信未来可能发生变化。
但乐观是一回事,现实是另一回事。你看看自动驾驶,过去十年里,行业一直说“完全自动驾驶就差一年”,结果我们今天开的车还是需要人类盯着。
要真正实现AGI,必须要在很多根本性层面取得突破:模型结构、学习方法、运算效率,甚至可能是完全新的一套底层科学逻辑。
目前业内的说法基本是“我们相信一定会出现”。也许他们是对的,也许这条路远比想象中复杂。
但可以肯定的是:那些现在推动世界“all in AI”的人,有非常强的经济动机去相信这个故事。
而且,不难发现,华尔街也在靠这个故事赚钱。
保持谨慎,控制风险
最近,一家顶级投行发布了一份报告,预测 2028年AI行业收入将达到1.1万亿美元,而且利润率高达70%。
你说这现实吗?我们认为,得先搞清楚:什么才算是真正的“AI收入”?钱到底流向了谁?
我们是这样看的(以下只是模拟数据):
一个用户或企业花1美元订阅ChatGPT,OpenAI拿到这笔钱;
OpenAI为了提供服务,要花2美元买微软的云服务,钱转给了微软;
微软又花0.6美元向CoreWeave租GPU;
CoreWeave再花2.4美元向英伟达买芯片,另有2.4美元用于其他硬件投资。
最后,这个亏损的1美元客户支出,变成了超过8美元的“AI产业链收入”。
你会看到,英伟达和微软的利润表光鲜亮丽,但本质上,是靠OpenAI和CoreWeave在亏损时不断烧钱来支撑的。
CoreWeave的硬件支出虽然未来可以折旧,但我们用这个例子,是为了说明:这类AI收入,有很多其实只是“左手倒右手”的内部交易。
目前产业链中最大的一笔对外成交,是毕马威(KPMG)每年与微软签约的4亿美元服务合同。但这其中有多少是纯粹AI服务,多少是普通云服务,其实也不清楚。而在“万亿级别”的语境下,这点钱根本微不足道。
过去90年代末,有不少人投资了互联网,结果被2002年的泡沫挤了出去。
今天的问题依然是:技术本身可能很重要,但不代表相关投资一定值得做。
我们现在看到的资本开支数字实在太夸张了,很多根本“算不明白”。就算未来AI真的很成功,这轮投资潮也极有可能会产生大规模的资本毁灭。
切维·切斯那句“不考数学”的玩笑听起来轻松,但在这件事上,数学必须做,而且必须做得清楚。很遗憾,目前这些账目,还对不上。
所以,我们写这些,并不是为了否定AI的价值,而是为了坦白我们现在的选择:我们决定不参与这波过热的狂欢。
今年标普500整体表现不错,而与AI主题最紧密的几十家公司表现更是惊艳。相较之下,其他行业的表现则明显疲弱。
所以我们并不惊讶,做AI的赚得多,我们这种偏长期价值派、没有紧跟热点的,阶段性落后也在所难免。
但我们必须强调:许多当下表现更好的人,正在承担我们无法接受的风险。
在我们看来,风险和回报不再匹配的时候,就该把脚收回来,别被节奏带偏了。
根据我们的经验,一旦市场风向变了,往往是突然、毫无预警的。即便现在回看互联网泡沫的破裂,我们也还是很难说清楚它到底是怎么开始的。
在我们看来,那是“最后一个买家已经买完、最后一个空头已经回补”的时刻。
这个时点几乎没人能精准预测。
但我们清楚的是,现在的市场,依然是我们所经历过最贵的阶段之一。在我们看来,当前最合理的策略,依然是:保持谨慎,控制风险。
三季度操作复盘
2025年第三季度,我们的宏观策略贡献了净收益2.2%,多头组合小幅正向,贡献0.8%,但空头头寸拖累了6.6%,整体回报因此为负。
和上季度类似,多头的α为负,空头的α也非常有限。这种环境下,我们认为,选股本身越来越难,很多股票走势更多反映了市场的情绪和叙事,而非基本面逻辑。
具体来看:
宏观层面,黄金价格上涨了近17%,这成为我们业绩中的主要正贡献来源。
Green Brick Partners(GRBK)也涨了17%,本来是个亮点,但我们同时有房地产相关的对冲头寸,对冲掉了大部分收益。
房地产市场短期仍有不确定性,我们的态度依然是保守的。
个股方面,有几个值得一提:
空头中有一家公司,原本是一家几乎无利润、接近破产的金融服务企业,结果突然被市场“选中”成了迷因股。这笔头寸带来了约1.8%的净损失。
多头里的 Kyndryl Holdings(KD)下跌了28%,吞掉了我们年初的一些账面收益。季度业绩并不糟,但相较前期亮眼的表现,确实平淡不少。
朗盛(Lanxess, LXS)本季度下跌了16%,背后的原因是我们原本判断的周期复苏迹象并未如期兑现。
新增持仓:PG&E(太平洋燃气与电力公司)
我们以每股约15.15美元的价格,新建了 PG&E(PCG) 的中等规模仓位。
这家公司是加州的一家受监管公用事业公司,主要业务是电力与天然气的输送。理论上,像这样的公用事业公司,拥有地区性垄断地位,回报结构相对稳定,甚至包括对天灾损失(比如加州野火)的补偿机制。
但现实复杂得多。在加州,政治因素经常搅局,补偿机制的落地常常存在很大不确定性,这也让加州的公用事业公司比其他州拥有更高的资本成本,最终也导致加州居民的用电成本更高。 affordability 成了加州重要的政策议题,州政府正在推动改革。
2025年1月,洛杉矶发生严重野火,虽然PG&E本身没有直接责任,但和它一起共用“加州野火基金”(California Wildfire Fund)的爱迪生国际(EIX)涉及其中,可能要动用掉大部分甚至全部基金余额。受事件影响,PG&E的估值一度被打到只有8倍市盈率。
我们选择在那时入场,理由是:我们判断州政府大概率会补充基金资金,同时将野火治理改革提上优先级。
从目前来看,这两个方面都开始有积极进展。随着尾部风险逐步消退,我们认为PG&E 的估值折价有望逐步收敛到行业平均的18倍左右。截至季度末,PG&E 收在 15.08 美元。
小型投机仓位:Coya Therapeutics(COYA)
我们在Coya Therapeutics上建了一笔小仓位。
这家公司市值目前只有1亿美元,处于临床阶段,主攻 ALS(肌萎缩侧索硬化症)治疗药物,刚进入临床试验阶段,预计结果要等一年左右。从现有数据来看,药物具有较强潜力,一旦试验成功,有望获得 FDA 的“快速通道”审批。
我们之所以愿意参与,是因为我们看到的不是虚幻叙事,而是真实的科学基础。
COYA 的疗法聚焦于免疫调节路径,近期刚被《Nature》杂志专题报道;
更值得一提的是,公司顾问委员会成员、T细胞研究先驱坂口志文博士,刚刚获得诺贝尔医学奖,他的研究正是COYA疗法的理论基础。
我们并不打算在这样的公司上重仓。但在一个“连PPT都还没做好就能拿到数十亿美元估值”的AI融资环境下,我们更愿意把一小部分资金,投给一个真实存在、方向明确、科学基础扎实、估值只有1亿的潜在改变者。
退出投资:Teck Resources(TECK)
我们正式退出了持有五年多的泰克资源(TECK),实现了不错的收益。
有些合伙人可能还记得,我们在2021年Sohn投资大会上首次分享了这个机会。这几年里,公司基本按照我们的投资逻辑前进:
剥离了冶金煤业务;完成了主要资本支出计划;启用了智利的大型铜矿 Quebrada Blanca;铜价回升,公司开始向股东回馈资本。
但中间也并非一帆风顺,项目延期、成本超支、产能不及预期、分拆计划遭股东否决,最后煤炭资产还是被“打折”卖了出去。
最近公司又宣布与英美资源集团进行“平等合并”,但从交易结构看,并不对等,英美股东还拿到了一笔交易前的特别分红。
我们认为,公司在退出阶段并未最大化股东价值。市场虽然对协同前景表示乐观,股价也随之上涨,但我们对合并后的公司兴趣不大,趁势选择了全部退出。
最终,这笔投资我们实现了52%的净内部收益率(IRR),既有逻辑兑现的收获,也有过程中灵活调仓的贡献。
截至季度末,我们披露的前五大多头持仓为:Brighthouse Financial、Fluor、Green Brick Partners、Lanxess、Solvay。
组合的平均多头敞口为90%,空头敞口为60%。
“当生活开始模仿一部老的切维·切斯电影时,往往意味着形势已跌至谷底。”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