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新闻客户端】
在杨浦区,教育数字化转型又结出了新果实。这几天,杨浦人家门口的上海开放大学国顺路校区热闹非凡,一场名为《音乐之旅》的沉浸式教学展演,让音乐“活”了起来,颠覆了大家对传统课堂的想象。节奏可以“触摸”,旋律可以“看见”,甚至还能和虚拟数字人来一场“四重唱”,让艺术插上了科技的翅膀。
一堂“看得见、摸得着”的音乐课
传统的音乐课,老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在下面听,最多再看看PPT,有时候确实有点“上不来电”。但在上海开放大学的美育智慧空间里,可大不一样。
近日,这场别开生面的教学展演,彻底让观众们体验了一把“玩音乐”的乐趣。一走进这个智慧空间,仿佛进入了另一个次元。在介绍音乐节奏的环节,老师和学生们不是坐着听讲,而是站起来,通过敲击墙上投射出的虚拟汽油桶和水桶等物件,来一场别开生面的节奏游戏。每一下敲击,虚拟的乐器都会给予实时的声光反馈,让抽象的节奏变得直观又好玩。
“这样的课堂太有意思了,感觉学习都变快乐了!”2024秋季表演艺术专业的学生费川兴奋地说。对他而言,这种游戏化的教学,不仅学得快,记得也牢。
原来,老师在讲解乐理和声时,背后巨大的虚拟钢琴键盘成了最直观的教具。老师们甚至可以通过自动伴奏系统,实现与虚拟钢琴的“四手联弹”,让复杂的和声理论一下子变得清晰明了。而在声乐教学中,老师借助虚拟的人体发声器官模型,直观地展示真假声的演绎方法,让学生们对自己“肚子里的声音”有了更科学的认识。
虚拟“学伴”加盟,人机协同打开新世界
虚拟数智人的加入,让这场教学展颜充满了未来感。在展演现场,老师就和几位虚拟数智人同台,进行了一场跨次元的分声部合唱表演。这些数智人不仅“唱功”了得,还能通过智能评价系统,从节奏、音高、音准等多个维度给学生的演唱打分,真正做到了个性化辅导。
“虚拟的数智人成了我们课堂里的‘新伙伴’,”上海开放大学人文与公共管理学院表演艺术专业负责人王雅婕副教授介绍说,“在这样的课堂里,音乐不再只是抽象的符号,节奏可以‘摸得到’,旋律可以‘看得见’。”这种人机协同的模式,不仅解决了合唱练习声部不全的难题,也让学生们在互动中提升了专业技能。
“人机协同”新模式
上海市教委教育技术装备中心副主任曹晓清认为,这种运用数智技术创设的虚拟场景,打破了时空的界限,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sp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