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新闻客户端】
网络安全保险(以下简称“网安险”)正从数字安全领域的补充保障工具,升级为国家战略布局中的重要环节。
2023年7月,工业和信息化部与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联合印发《关于促进网络安全保险规范健康发展的意见》,提出建立健全网安险政策标准体系、加强网安险产品服务创新。在这一政策利好下,市场主体纷纷展开积极探索。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根据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财产险公司备案产品目录”统计发现,截至 2025年9月23日,已有22家保险机构累计备案125款网安险相关产品。统计显示,外资机构展现出先发优势,苏黎世财险(中国)以28款备案产品位居首位,中国太保产险则以 22 款产品紧随其后,成为中资机构中的领军者。
据了解,一些试点地区正成为网安险从“普惠培育”向“精准服务”转型的重要试验场。2025年,作为江苏省六大试点园区之一的苏州高新区,启动首批网安险试点企业推广工作。作为中资险企探索网安险的典型代表,中国太保产险苏州分公司相关负责人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国内市场在产品设计与服务模式上需兼顾国际经验与本土实际。
目前尚处于探索期的国内网络安全保险有哪些痛点?海外成熟市场又有哪些经验可供借鉴参考?企业:从“被动应对”到“主动拥抱”
“早年公司服务器曾遭勒索病毒攻击,万幸当时数据量小,清除后还能恢复业务,但那次事件让我们彻底明白,数据安全不是‘选择题’,而是‘生存题’。” 近日,医疗器械企业科塞尔的高管王志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回忆起企业与网络安全风险的初次“交手”,仍感慨不已。如今,这家企业已从被动应对风险,转向主动拥抱网安险,成为苏州高新区首批网安险试点的受益者。
作为医疗器械行业的一员,科塞尔的信息化转型路径颇具行业代表性。王志高介绍,医疗器械行业整体信息化进程相对滞后,多数企业生产规模较小,部分产品附加值高但产量低,对信息化系统的需求强度不及工业品、汽车等行业。但科塞尔早已突破这一“行业惯性”。目前企业已全面取消纸质生产记录,生产管理、财务管理、OA办公等核心系统全覆盖,所有数据均依赖信息化系统存储与管理。
?/sp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