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平台全新升级 大品正规官网 房卡 欢迎咨询 专注十年老店!!!
中新网重庆10月19日电 题:重庆大学“楼与堂”:回望烽火岁月,汲取前行力量
中新网记者 钟旖
嘉陵江畔,弦歌不辍。创办于1929年的重庆大学,是我国一所至今校名未改、校址未迁、办学未断的巍巍学府。一场骤雨初歇后,漫步校园,草木含翠、秋韵动人。青春洋溢的学子三两成群,嬉笑着向课堂走去。
伫立于绿意间的工学院是学子的目的地之一。作为重庆大学极具代表性的教学楼之一,其始建于1935年,墙体用未经打磨的条石砌筑,楼内各层屋架均用杉木制作,中式的红格窗、弧顶门框与西式的玻璃彩窗、镂花灯饰相映成趣,强烈的中西融合风格令人眼前一亮。
距离工学院不远处,又见一中西合璧式建筑,名为“七七抗战大礼堂”,也称“松林坡礼堂”。其为纪念“七七事变”而得名,是抗战时期开展抗日运动的重要场所。
图为位于重庆大学的工学院教学楼。中新网记者 周毅 摄
“工学院教学楼与大礼堂,不仅是重庆大学现保存较为完好的民国时期建筑,也是承载学校厚重办学历史的重要标志。”研究重庆大学校史多年的重庆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张瑾介绍,两处建筑分别象征着“理性求真的科学力量”与“激昂热忱的抗日救亡精神”,为推进高校新时代立德树人留下了宝贵的历史遗产。
张瑾将重庆大学“楼与堂”的历史向中新网记者详细述说。
在烽火连天的抗战岁月,工学院见证了侵华日军对重庆无差别轰炸的残酷性。从1939年至1941年,重庆大学曾数次遭受日机空袭。史料记载,1940年5月29日,工学院被日机投弹轰炸,建筑物与教学设备被严重破坏、教学秩序受到重创。硝烟弥漫中,师生们展现愈炸愈强的韧劲,以最短的时间修缮复课,为重大多学科发展筑基,折射教育传承;七七抗战大礼堂则刻写着抗战时期中国高等学府为保存教育火种迁徙办学的不屈记忆。全面抗战爆发后,国立中央大学被迫西迁,危难之际,重庆大学慷慨借出松林坡约200亩土地,为流亡师生提供栖身之所,两校结下共克时艰的深情厚谊。抗战胜利后,国立中央大学迁回南京,将校舍连同大礼堂无偿移交给重庆大学。
图为位于重庆大学的“七七抗战大礼堂”。中新网记者 周毅 摄
作为历史的共同见证者,经过数次修缮后,工学院至今仍在发挥功能,延续科教使命,大礼堂也作为演出、展览等活动场所,充分展示重庆大学的深厚底蕴和文化内涵。
9月中旬,一堂名为“行走‘抗战联线’的思政课”在校内开展。包括留学生在内的65名师生从七七抗战大礼堂出发,以脚步丈量冯简雕像、抗战防空洞、2004年校友捐建的大轰炸纪念碑、工学院楼等10余处校园抗战古迹与地标,感悟伟大抗战精神,完成一次跨越时空的精神洗礼。
“活动路线全长约1500米,密集连接着5处抗战古建筑、3处纪念雕像、3处雕塑、2处综合体,犹如一部浓缩的中华民族抗战史。”思政课策划人、重庆大学新闻学院党委书记凌晓明说,重庆大学内的抗战资源具有稀缺性、典型性、育人作用潜力大等特点。这些资源不仅是校园记忆的承载体,更是抗战历史与伟大精神的生动课堂。课程的设计旨在创新形式,深入挖掘校史资源与抗战文物的思想内涵和时代价值,让师生在实地研学中激发传承伟大抗战精神,汲取奋进力量,进一步增强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历史建筑连接着过去与现在,为当代大学教育提供了‘活的教材’,让课本里的抗战历史变得可感、可知。”凌晓明说,相较于传统的思政课,“行走‘抗战联线’的思政课”打破课堂边界,将理论知识与真实场景深度融合,以体验、探究为核心,让思政教育从“被动听”变为“主动感”,助推学生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赋能育人新实践。
图为重庆大学新闻学院党委书记凌晓明(左)带领师生开展“行走‘抗战联线’的思政课”。李梦瑶 摄
回首是为了正确地认知,缅怀是为了更好地传承。思政课后,与会师生不禁写下感言。
泰国留学生万冰淇说,听了一系列中国抗战时期发生的爱国故事,令其深受震撼和感动。“弘扬伟大抗战精神”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作为跨国青年的责任与义务;来自摩洛哥的重庆大学外国语学院本科生李丽说,通过活动,不仅感受到中国人民在抗战时期的艰苦奋斗与伟大精神,也体会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更加理解中国历史与文化的厚重。
“在讲解校史时,每当提到工学院等建筑遭受大轰炸重创的历史,都会触动听众的心弦。”重庆大学校史讲解团成员翁燚说,作为新时代的学子,重大校歌中“复兴民族兮,誓作前锋”的铮铮誓言,早已成为重大人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激励自己坚韧前行。
责编:秦雅楠、卢思宇
玩法详解:
2、打开添加微信客服【59722633】
注意事项:
新闻频道
>
希望下一代能看着国产动画电影长大
来源:北京青年报 | 2022年08月25日 07:06:20
北京青年报 | 2022年08月25日 07:06:20
原标题:希望下一代能看着国产动画电影长大
制片人路晞 导演赵霁 仙气飘渺的金霞洞府,雄伟壮阔的华山奇景,光彩炫目的玄鸟之光8月19日,《新神榜:杨戬》上映,惊艳的视效收获赞誉,在全新架空的背景下,电影对仙界的设定颠覆大众想象。杨戬、沉香、申公豹、四大天王等众多神仙的炫酷元神接连登场,作为一部古风奇幻视效大片,电影中的每一处超凡想象,都仿佛可以看见国漫在努力向前纵跃的身形。 《新神榜》系列第二部如何打破二郎神杨戬的脸谱化?杨戬与沉香的故事是如何融在一起的?影片中三维渲染水墨的稀有太极图又是如何制作出来的?听听《新神榜:杨戬》主创们怎么说。 选择杨戬,因为他是个熟悉的陌生人 《新神榜:杨戬》制片人路晞介绍,影片于2019年初启动开发创作,2019年下半年故事确定,开始进入前期美术探索和进一步的故事打磨。2020年三维角色LookDev开发启动,并逐步推进数字资产搭建、角色表演探索、镜头语言设计,以及前期的动捕测试推进,同步音乐部分的开发也在推进中。2021年中期制作进入高峰期,年底后期也启动同步制作。2022年6月,全片制作完成。 对于为什么在《新神榜》系列第二部选择讲述杨戬的故事,路晞表示,虽然大众知道杨戬,但对他的故事又没有那么细致的了解,对他既有相识感,同时也有新鲜度,所以我们选择了以杨戬作为主角。 导演赵霁也表示,杨戬具有广泛认知度,但很少有专门阐述他的影视作品,而且杨戬在很多作品中都是配角或者反派,甚至有点脸谱化。所以《新神榜》系列如果讲述杨戬的故事,会有更多的挖掘可能,赵霁说:电影的魅力很大程度上在于不同的人可以有不同的解读,这个故事本身的维度非常丰富。 《新神榜:杨戬》从全新视角解读了劈山救母经典神话,讲述因天眼受损而落魄的杨戬与救母心切的外甥沉香相遇后,舅甥两代人共赴一场惊心动魄的奇幻冒险之旅。 《宝莲灯》里,沉香劈山救母的故事家喻户晓,让导演赵霁意外的是,在搜集素材的时候,他发现原来杨戬也有个劈山救母的故事,我做这部电影之前不知道这个故事。发现这个点之后,我想他自己也劈山求母,那为什么还要拦着外甥劈山救母?这事说不通,所以希望能够以一个新的视角去重新讲一遍,将两个劈山救母的故事融合到一起。沉香因为对母亲的思念去劈山救母,杨戬也经历过相同的事情,这部影片的情感核心是为亲人赴汤蹈火。 在赵霁看来,杨戬是一个情感内敛的人,不希望他内心的真实情感被别人所感知到,其实杨戬是一个重感情的人,他的内心很柔软。影片里杨戬对亲情的表达比较克制,但可以看出,杨戬知道沉香自幼和母亲分开,因为自己有类似的经历所以很理解沉香,同时又对沉香成长中缺失亲人的陪伴感到愧疚,所以一路上对沉香关爱有加,一直在以舅舅的身份帮助沉香、陪伴沉香。 身高1.9米,昔日战神成为落魄帅哥 杨戬是传统神话中形象很帅气的角色,战斗力也是顶级,并且有鲜明的特点,比如三只眼、身边有哮天犬,赵霁说这给予了他们充分的创作空间,但是《新神榜:杨戬》中,这位昔日战神却在十二年前因为宝莲灯天眼受损。赵霁表示,杨戬的天眼是观众最熟悉的一个视觉化特点,有天眼的杨戬是一个非常厉害的神仙,所以其实在创作初期,我们想假如把他最强势的特点去掉的话,这个人物会进入到一种什么样的状态。路晞也说:我们想做一个与以往形象不同的杨戬,瞎了天眼,元神无法召唤的状态就与他原本的形象有很大的不同。 因此,与以往影视作品中的杨戬都是高高在上的神仙形象不同的是,《新神榜:杨戬》中的杨戬颜值虽然很高,但因为伤了天眼而变成了一个落魄帅哥。 《新神榜:杨戬》角色设计总监崔月梅为这部影片设计了大概有180多个角色,相较于之前的作品,在角色设计上的工作量大约多了10%左右。其中,杨戬的人物形象设计版本是最多的。杨戬设计的难点之一在于我们要设计很多不同的状态,比如他日常的状态,觉醒之后的状态,天眼重开的状态,以及战损的状态等。另一个难点是杨戬从幼年到青年再到成年,需要有样貌上的适配度,我们要做到让大家知道这个是小杨戬,他跟成年杨戬是一个人,会有一些难度。杨戬这个角色的设计时间,大概有半年,因为是第一主角,所以我们花的精力时间也比较多,我们会做很多探索:包括参考资料的整理收集,加上一些绘制上的尝试。 崔月梅介绍说,他们把杨戬的身高设计为1.9米,我们把杨戬设计得个子高,长相也比较帅,整个比例是比较修长、高挑的感觉。 因为杨戬定位是落魄神仙,虽然是比较闲云野鹤的状态,但他曾经很风光,所以他的服装质感还是比较讲究的,白袍的质感是比较昂贵的丝绸,他的外袍衣襟一直没有扣好,是因为杨戬的性格随和且潇洒,所以我们想他这种性格不会穿得特别正式,就把衣服做得稍微开了一些领子,让他这个人整体看起来比较放松和慵懒。 设计师们还在杨戬的衣服上设计了一些云纹,因为:杨戬来自金霞洞,金霞洞是仙境,仙气飘飘的云和雾很多,我们做云纹和他的出身有一些呼应的感觉,并且云纹有一种不羁的感觉,符合杨戬的性格,同时云纹也是魏晋时期一个比较典型的图案。杨戬的外袍和头巾采用了扎染元素,也是因为这部影片主要参考的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风格,扎染就是当时一种比较流行的元素,而且扎染文化跟杨戬闲适的性格也比较符合。 杨戬的铠甲同样参考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铠甲,但崔月梅表示,因为杨戬毕竟是神话角色,所以,他们把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铠甲作为基础,再加上一些他们设计的神界元素,融合其中。 身披战甲时的杨戬是英俊少年,整个人非常阳光、年轻和热血。后来杨戬因为经历了很多事情,所以神情比较淡然,我们在他的脸上加了一些胡茬儿,把皮肤质感做得稍微粗糙一点,让人感觉他经历了一些事情,精神面貌上有所不同。 对于杨戬的天眼,设计团队尝试过十几套方案,比如说他天眼睁得多大,瞳孔有多大,有没有图案和特效,后来经过各种尝试,我们确定了目前的版本,比较符合片中杨戬的设定。 难度最高的场景是金霞洞,最繁琐的是蓬莱 相比杨戬的神颜,片中仙境的颜值也不遑多让,蓬莱、方壶、瀛洲三大仙岛视觉风格各有特点,给观众带来仙踪何处觅,飘渺天地间的震撼感受。 蓬莱仙岛犹如立体城市,形形色色的奇观建筑鳞次栉比,飞船穿梭其中,蔚为壮观。方壶仙岛上的琼楼玉宇灯火通明,俨然是一幅繁华不夜城的景象。瀛洲仙岛以敦煌月牙泉为灵感,沙漠绿洲中高耸入云的楼阁极具视觉冲击力。此外,传说中杨戬师门所在的玉泉山也首次曝光,其以太湖石为核心元素,一座座山峰遗世而独立于云雾之中,意境空灵。三大仙岛的美术风格以秦汉为基准,并融合了部分南北朝的特点,经过从建模到渲染等诸多动画制作步骤,飘渺的仙境得以诞生,细节拉满,古风奇幻感扑面而来。 赵霁表示,这部影片特别吸引他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神仙世界,神仙们的生活究竟是怎样的?经典动画作品对仙境的描摹基本上是中式的宫殿,神仙腾云驾雾。我们这次一开始就把这个事情打破了,比如在这个片子里直接设定了上一次大战后神仙不能在天上飞了,大家只能坐飞船,我们也是希望能够通过这样的方式去拓展大家关于神仙世界的想象力。 艺术总监龟爷介绍说,影片的美术设计筹备了大概一年时间,除了去敦煌、陕西历史博物馆等地外,也找了大量资料,美术风格参考的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因为图片资料很少,所以只能从一些文物和文字性的资料中取材,再转化为图片融入到电影里。影片整体的美术风格参考的魏晋南北朝,无论是角色服饰,还是道具类的(如青瓷漆器),建筑风格参考了魏晋南北朝和汉朝时期的风格。 谈及蓬莱、方壶、瀛洲三大仙岛的设计灵感,龟爷表示因为这三座仙岛都是神话传说里的,相关的文字资料很少,所以我们在原始文本的基础上进行了发挥,从一些中国古代建筑中汲取灵感去设计,最重要的是为剧情服务。 龟爷透露,场景中难度最高的是金霞洞,要营造金霞洞的空灵、清幽的氛围很难。最繁琐、耗时最长的是蓬莱。金霞洞的难度比较大,是中国传统仙山的感觉,里面云雾缭绕、青松翠柏,有一种云一样的瀑布,创作的时候是用三维的技术还原二维的云感,主要追求的是仙气和韵味。 如何在古风场景里融入科技元素?龟爷介绍说,影片中体现科技的部分主要是混元气,相当于现实中的电、燃气。在查阅资料时,我发现东汉时期的科技已经很发达了,比如青铜齿轮,所以我把当时的人畜力结合片中架空神界的故事背景设计,就有了混元气。 因为神仙们不能在天上腾云驾雾了,所以影片中出现各式各样的飞船,有杨戬的船、小葫芦仙的船、四大天王的船,还有官府用船、货运用船、老百姓的私人船。龟爷透露,杨戬的船主要追求快,灵感来源是汉朝军用的快艇,是当时非常普遍、机动性极高的一种突击类快船,小葫芦仙是卖私药的,他的船是金龟子,在古典医书上,金龟子是一味中药。 最大挑战,飞天舞中一个角色的一个镜头就需要花费至少一个月 三维渲染水墨作为追光作品中最标志性的视效看点,此前在《白蛇:缘起》《新神榜:哪吒重生》《白蛇2:青蛇劫起》中均有不同的展现,并且每一部作品都在不断突破,这次在《新神榜:杨戬》中的太极图大战,水墨质感更是令观众惊叹。 制片人路晞介绍,太极图设计和概念阶段是最难的,因为古籍里面记载,只是说它是一个超级厉害的法宝。在影片中太极图的设定不是一个具体的场景,而是一个虚幻的空间,身在其中它会把所有进入的人的心魔勾起来,会把人打入到一种幻境空间中;设计团队前前后后磨了有半年多,有很多种完全不同的方案,为了能够在CG的镜头中突出东方质感,我们舍弃了几个三维结构更强的概念,而是采用了水墨和二维风格的呈现。从设计到最后制作,共花费一年多的制作时间。 如何用三维CG的手段去呈现水墨效果,是非常大的挑战。导演赵霁透露,团队研究和测试花费了近一年的时间。难点在于如何从三维场景过渡到太极图的二维水墨风,平面的纸和一个立体的桥无法衔接,所以我们把三维的桥做了大幅度的卷曲动作。在太极图水墨画中,还有一层东西是宣纸一样的质感,我们的做法是在环境层,比如在地面石头上面加了一层这种宣纸的感觉,在不同的角度下都能感受到传统水墨画的质感。龟爷也表示,太极图的美术风格之所以用传统水墨画感,是为了追求对气的流动感。 而除了太极图大战,片中婉罗跳洛神赋的飞天舞也是备受观众好评的一场戏:瀛洲仙乐坊,仙台楼阁之上,花瓣纷飞,众仙女们轻纱漫舞,玉动珠摇。翩若惊鸿,宛若游龙的飞天美态,搭配歌手银临婉转优美的动情吟唱,效果惊艳。观众对这场戏评价颇高:敦煌壁画的美人从墙上飞出来了飞天舞、洛神赋、敦煌壁画等场景将中国传统文化的美诠释到了极致。 导演赵霁透露,本来这场戏是没有的,但在敦煌采风的时候,走进莫高窟就像进入了另一个世界,感受到了古代艺术家们的想象力,于是有了灵感,古代神仙的宫廷宴会,有舞蹈有音乐有乐器自己演奏。就决定加这场戏。而且婉罗的身份设定就是一个舞者,片中这首《洛神赋》提取自曹植的《洛神赋》,抒发的是无限的悲伤怅惘之情,对应片中婉罗对于重要之人的思念。 飞天舞这场戏是在空中完成的,赵霁表示,这场戏的技术难点在于舞蹈本身,需要在失重的状态下去呈现舞蹈,我们找了专业的舞蹈演员去演绎敦煌舞,让舞蹈团队先在地面进行了编舞设计,用动捕技术呈现在立体的空间中,并增加了360度的空间变化和摄像机运动,之后再调整动作,反复尝试;舞蹈老师参考三维动画调整动作,我们也花费了大量的精力和动画师沟通舞蹈的走位和编排方式,反复修改磨合;舞蹈演员跳的时候没有无重力飘带,制作的时候需要把飘带加上去,要考虑到如何配合角色,以及要符合科学的物理状态;有一环需要处理人物动起来的飘带和头发,这是全片最具挑战的一部分,一个镜头中的一个角色就需要花费至少一个月,是普通镜头20-30倍的工作量。 国漫新维度,观众和市场需要慢慢养成 《新神榜》系列第一部《新神榜:哪吒重生》虽取材自《封神演义》,却以更酷、更年轻的视角对哪吒的精神内核进行了全新解读和演绎。给国漫打开了一个全新的想象维度,在人物塑造、世界观建立和视觉风格上均大胆创新。 第二部《新神榜:杨戬》同样如此,赵霁认为,两部电影最大的关联就是他们处于同一个世界观体系之下,此外,两部电影都有对打破宿命的探讨,但是《新神榜:哪吒重生》里的李云祥偏坚硬,杨戬更加闲适。 《新神榜:杨戬》构建了一个前所未见的神话世界,赵霁认为动画的魅力正是在于可以把想象中的世界最大化。在他看来,传统与创新并不矛盾,中国传统文化的血液早已融进每一个中国人的骨子里,而创新则意味着用年轻人的声音讲述故事,用最新的技术创作故事,用现代化的思想解读故事。以更加年轻的视角讲述着古老的中国故事,为传统赋予新生。 2021年2月21日,电影《新神榜:哪吒重生》上映之际,影片导演赵霁发了一篇长微博,提到《新神榜:杨戬》团队的一位重要同事,在春节假期回来的第一天,写了离职邮件,他对杨戬非常重要,过年前他和我说,想要换个行业试试。我和他说,我们等一等,哪吒卖得好,我们就可以坚持下去了。梦想可以等,但是生活等不了。用梦想活着,可能能撑一年两年三年,但终究,我也没有任何理由劝说他留下。 中国的动画行业需要动画人的坚守,路晞也认为,动画电影观众和市场需要慢慢养成,动画电影是一种很特殊的艺术表现形式,会很集中地展现文化性,同时动画电影也有相对固定的观影群体。一方面是创作者不断地投入自己的想法和表达;另一方面,在动画电影上映后,观众的反馈也会反哺创作,我觉得是观众和创作者共同在探索一种中国人独有的动画艺术表现形式。 据悉,《新神榜:杨戬》渲染的总量比《白蛇2:青蛇劫起》多了20%。而国漫近年来的进步也是有目共睹,在赵霁看来,动画电影的想象空间非常大,可以天马行空地创作很多实拍电影难以实现的东西。他说自己成长过程中很少能在电影院里看到国产动画电影,所以他进入这一行业的理想就是我们努力的方向是希望下一代能看着国产动画电影长大。 文/记者 张嘉 供图/小桌
扫一扫 分享到微信
正在阅读:希望下一代能看着国产动画电影长大